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体验饥饿,用肚子更要用心

山东商报 2012-10-17 14:52 大字

10月16日是第21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首次在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见本报今日A5版)体验“24小时饥饿”当然不错,可从中感受到粮食的可贵,但很多人由于工作或学习所限难以参加,这时候就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饥荒的情景了。

除了“锄禾日当午”这类古诗句,还有一些文学作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是孤独和饥饿让他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他出生于1955年,记事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饥饿的景象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即将入选中学教材的《透明的红萝卜》一文,对主人公黑孩有这样的描写,“有跑的动作,没有跑的速度,两只细胳膊使劲甩动着,像谷地里被风吹动着的稻草人”,“肋条跟胯骨连在了一起”等。

阿城的《棋王》也有类似描述,“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这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但那是在大饥荒中劫后余生的条件反射。

这让人想到了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书中主人公在获救后还在船上藏粮食,把船上的饼干藏到他的褥子底下。

描述饥饿的还有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讲述了六十年代农村贫困生马建强在县城求学的故事。而直接讲述饥荒如何惨绝人寰以至于“人吃人”的,就是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了。在另一篇《华家岭》中,提到这样一个情节,在雪夜回家的路上,姐弟俩背的八九斤谷子面粉被另一户饿疯的人家抢走,就着雪吃掉,结果那家人全被胀死了。

实际上,体验饥饿,除了通过阅读,还可以通过交流。有过来人对我说起过,那个时代我们老家的人身上普遍浮肿,一按就是一个坑,起不来。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去年我和朋友在武汉采访杨继绳先生,在一家酒店和他共进午餐,因为是自助餐,我们就每样都取了一些,结果量就多了。落座后,杨继绳先生说,我们要节约粮食,今天的饭菜都要吃完,我父亲就是在大饥荒时饿死的。那是我这几年来吃得最饱的一顿饭,也是最干净的一顿饭。不只是出于对杨老师的敬重,也是出于对那些饥荒中无数死难者的歉意,时至今日,他们仍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的,只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余声。

世界粮食日,该体验饥饿的,不仅是我们的肚子,还有我们的头脑,我们的内心。韩青

新闻推荐

我的最后72小时 杨广之死“口述史”

清朝阮元考证的隋炀帝陵点击查看原图清朝阮元考证的隋炀帝陵点击查看原图隋炀帝(资料图)点击查看原图隋炀帝杨广,一个历史上...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