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变”出一个新天地 ——— 西湖镇催生现代农业纪实

日照日报 2010-07-12 02:26 大字

本报记者 孟凡虎

养几头猪、种几亩地,再侍弄一个小菜园,这就是传统农业格局。一年到头忙活的不少,可收入却实在寥寥无几,传统农业规模小、利润少,靠此很难实现致富,怎样让农业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产业,东港区西湖镇瞄准了区域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从“一家一户”向“基地联合”发展,实现区域化转变

花园村焦广庆养了10多头猪,可他家房前屋后却不见猪的影子,“在哪里养的猪?”“都在畜牧小区集中养了。”

该村专门规划了200余亩的生态养殖小区,配套建设了防疫、养殖设施,30多个养猪户入住后,不仅有原料统一进购的优惠,而且保证了猪肉的品质,提高了质量和效益。

针对散养模式风险大、效益低的实际,该镇积极引导各村建立专门种养基地,走上区域化发展之路。小花崖村240亩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既满足了种植大户的需要,还可实行西瓜、玉米套种,胡萝卜、草莓等蔬菜水果轮种,每亩增收1000多元。

从“散兵游勇”向“组团作战”发展,实现标准化转变

铨元村是个木耳种植专业村,与邻村大石村联合,此处黑木耳种植基地约有1000亩。为加快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该镇专门成立黑木耳专业合作社——— 鑫源食用菌合作社,以前三三两两的种植户,现在抱成团,一块闯市场。合作社对种植户实行统一育种、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还申请了“十八垛黑木耳”商标,专门设计了包装,使西湖黑木耳不仅在全国黑木耳集散地———滕州市场上闯出了名堂,而且还在城里的大超市、商场有了一席之地。桑蚕产业协会、手工煎饼合作社、养殖协会……一个个协会、合作社的成立,让农业发展走上了正规化、标准化之路。

从“臭气熏天”向“健康种养”发展,实现生态化转变

以前,在离养殖户老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粪便的臭味,看到家门口堆放的柴就知道这家种的啥,而如今,每家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粪堆、柴堆统统不见了,“现在都实行生态种养,不会产生粪尿,打麦子剩下的秸秆啥的,也都进沼气池了。”竖旗岭村村民焦建兴说。

近年来,西湖镇还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净化农村环境,注重种养的生态化转变,花园村生态养殖小区采用发酵床铺设,不仅能自动分解产生的粪便,还实现了无异味、无残留。 

新闻推荐

西湖落实责任确保安全度汛

本报讯(记者 孟凡虎 通讯员 吕纬航)为进一步做好防汛工作,东港区西湖镇迅速反应,制定完善各项防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该镇成立以党委、政府“一把手”为总指挥、各村“两委”为具体负责主体...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