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搞采购,围绕“菜”做出大文章 莘县“棚二代”,创业不走老路
“农场租地种植、畜牧认养、农场商城、物联网实时监测、商品溯源……这些功能在我的Arder智慧农业——微信小程序内都能实现。”莘县河店镇大学生郭振全自豪地说。
还在实习期的郭振全在2018年新华网创客学生项目创客第三季联赛中,凭借极乐鲜生智慧农业的创意获得了全国亚军,出生在大棚世家的他对农业、农村、农产品有充分的了解,也滋生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我们县是中国蔬菜第一县,这是我创业的底气。”郭振全说。近年来,“中国蔬菜第一县”响亮的品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当起了“棚二代”。他们有想法、敢冒险、有闯劲,在家乡的广阔天地中,闯出了不同于父辈的路子。
吴双喜:
回乡打造农产品品牌
魏庄镇工作人员温志兵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空的果蔬包装盒,盒上“一心魏您”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在倾力打造的绿色无公害果蔬品牌。
这位年轻人名叫吴双喜,是魏庄镇崔马固村人,今年40岁。早年间就赴北京创业的吴双喜,从事房地产行业,如今已事业有成。“吴双喜认为家乡大棚蔬菜产业基础已经足够深厚了,如果在品牌方面有所突破,整个产业必将大幅提升。他的资金比较充足,准备拿出上千万元打造‘一心魏您\’这个品牌。”温志兵介绍,目前吴双喜的项目已经启动,与百余亩大棚签约,首批产品也已经推出,今年签约面积有望扩大到2000亩。
为了推广他的项目,吴双喜通过微信等传播渠道寻找合作伙伴,提出了三点要求和三点承诺。三点要求是:用有机肥做底肥种植,不使用传统化肥;要自然成熟,不能使用任何催熟药物;经过合作社抽样检测无药残。三条承诺是:“收购价格会比当日市场收购平均价格上浮20%至30%;对瓜菜全棚收购,保证销售渠道;签署合作协议和收购合同。
“这短短的六条,感觉掐住了农产品品质不高的‘七寸\’。如果项目成功,我们的瓜菜产业就有了向高品质发展的催化剂,撬动整个瓜菜品质全面提升。”温志兵表示,镇上正在考虑对这个项目加以引导和扶持。
王铁军:
是种棚大户也是“网红”
如果不是略黑的肤色,说王铁军是坐办公室的,没人会怀疑。
今年34岁的王铁军性格开朗,并不觉得大学毕业之后回家种棚“没脸见人”。“正如现在政策上说的,农民应该是‘职业\’而不是身份。”曾在外企工作过一年的王铁军表示,现在他的收入很不错,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2006年大学毕业之后,王铁军当过外企职员、也曾自主创业,“收入还可以,但开支也很大,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家。”2010年,王铁军在老家魏庄镇明公集村建起了大棚。“开始是个只有七分地的棚,种的樱桃西红柿,产量和品质都不怎么样。”有钻研精神的王铁军,勤问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种植户,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我父亲这一代就开始种大棚,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授粉,什么病该怎么用药,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年轻人有知识储备,不会满足于明白‘怎么干\’,而是会追寻为什么‘这么干\’。”王铁军说,目前王铁军已经成了村里的种棚能人,管理着4个大棚。
“今年刚摘过一茬甜瓜,已经卖了15万元了,后边还能摘几茬。”王铁军家里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买了汽车。王铁军还在快手直播平台开通了账号,直播分享自己的大棚瓜果种植经验,很快就成了“网红”,“我现在有1.5万个粉丝,借助这个平台结交了安徽、湖北、河北等地的很多朋友。”
古维豹:
通过电商代理大宗采购
“父母年纪大了,种不动棚了,我创业之余就在家里搞起了电商。”刚满30岁的古维豹谈起他的创业思路时说,他是魏庄镇草佛堂村人。
熟悉电脑和互联网的古维豹2012年大学毕业,创业方向是在线教育,目前已逐渐走上正轨。在创业项目越做越大的同时,古维豹觉得年迈的父母已经不适合在大棚里劳作。他利用自己熟悉互联网的优势,与父母联合在村里搞起了瓜果电商项目。
“在莘县,货源不成问题。我就在各大网站上发布货源信息,等客商来了之后,我们家就代他们采购瓜果,现在很多人已经认准我的‘大学生代办\’品牌了。”古维豹介绍,父母已经实现了从种到销的转变,每天为大货车配货。
在代理大宗采购的同时,古维豹还与德州等地的水果大型电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古维豹已经摸清了瓜果网销、打包、快递的基本规律,“我们作为产地,为他们提供一件代发服务,现在平均每天发货2000箱。一般清明节前打包快递的产品是圣女果,五一劳动节之前主要是甜瓜。”
谈到收入,文质彬彬的古维豹很坦诚:“仅代办和代发业务,从今年2月魏庄的瓜成熟到现在,父母大概挣了四五十万元。”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杨浩
新闻推荐
“你看看,我们干部多好,给我们送来凉席,还和我们聊天,还帮我们打扫卫生”。十八里铺镇杜庄村贫困户李再堂牵着分管扶贫领...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