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风一赔再赔 技高一筹利厚三分看菜农老陈的技术“提前量”

济南日报 2019-07-15 11:13 大字

陈访业种地有门道。

在莱芜区茶业口镇南嵬石村,农民们有个“菜大哥”。

他叫陈访业,种地30多年,积累了百余位农民“粉丝”,被誉为莱芜地区的“西瓜大王”和“蘑菇大王”,村民们说起他,总会竖起大拇指:“老陈种地有门道,总比别人技高一筹,多看一步。”

7月4日,记者来到南嵬石村,走进平菇种植园,就听见里面有人嚷嚷:“老陈,你这平菇不一般啊,这么热的天也能长出来,俺算是开眼了。”

“这算啥,一个棚能出5万多斤哩。”

老陈的平菇有啥不一般?

原来,平菇喜欢低温潮湿,出菇温度在16℃左右,超过25℃就容易腐烂,菇农一般在8月底9月初种植,俗称“冬季菇”,而“夏季菇”由于产量低、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一直以来在国内难成规模。陈访业用了整整4年,潜心研究夏季平菇种植技术,最终拿出了便于推广的“访业种植法”。泥腿子出身的他,为何有这般能耐?这事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

1985年,高中毕业的陈访业就开始回乡种地,可他跟别人不一样,总是喜欢搞些“新花样”,抛下家里的几百棵花椒树不种,偏偏跟着外地人学养鸡、养猪、种果树,哪个赚钱干哪行,由于缺乏经验,盲目跟风,结果处处碰壁,一赔再赔。村里老人都说:“这娃不安分,这山望着那山高。”可他觉得“别人嚼过的馍不香”,硬是要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来。

想干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种好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到济南、泰安农科所学习,利用农闲时间学习文化课,在山东农业大学参加了四次“农民函授”,在莱芜地区率先尝试西瓜无公害绿色种植,还引进了国内最新品种,从那时起,老陈的西瓜以大、甜、皮薄成了家喻户晓的产品。

周边村民们看着眼红,纷纷过来学习,他来者不拒,倾囊相授,跟着他种瓜的人越来越多,但都打着陈访业的旗号,说是这样不愁卖。

可后来就不行了,到了2000年左右,老陈自己种地忙一年,不如人家打工30天,跟他同龄的青壮劳力,有到企业上班的,有干起小买卖的,都富起来了,就他还在侍弄着“一亩三分地”,经济收入“原地徘徊”。

但老陈不为所动,不愿“随大流”,他说:“我就不信种地不挣钱。”

干啥好呢?他看着周边村民蘑菇种得不错,但是收入不稳定,要分行情,得看菜贩子的“脸色”。

“不比别人超前一步,怎么抓住市场?蘑菇都是秋天种,咋就不能夏天种?”

可事情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按传统办法,应在大棚内安装遮阳网和湿帘风机,结果温度降下来了,但是湿度不够,成本也太高,一个棚要12万元,根本赚不回本。他又去了滨州、莘县、庆元、古田等地的国内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可人家一听,总是摆摆手说:“除了高海拔或西北地区,其他地方都不好种,产量低,不挣钱。”

可老陈就是一根筋,不服输。在一次去临沂考察中,他偶然发现有位种木耳的农民,将水抽到塑料棚顶部,通过制造“水帘”的方式可降温增湿,颇受启发。回家之后,他将“双层保温棚”和这项“原始”的降温技术结合起来:先是在最外层建起温室大棚,中间覆盖隔热材料,内层再搭建小的塑料大棚,启用时,将水抽到塑料大棚横梁顶,形成水帘,这样一来,温度可比室外低10℃以上,湿度也恰到好处,而且整个大棚的成本在5万元左右,不到过去的一半。他又从20多种平菇品种中筛选出3种耐高温的品种进行培育,经过4年努力,成功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的夏季蘑菇种植。

“我去年6月种上平菇,6个棚出了30多万斤,市场价是‘冬季菇\’的两倍,纯利约30万元。”陈访业说。

现如今,老陈的“夏季菇”已经带动了7户村民增收,还有人专程从泰安市徂徕镇赶来学习。

“我争取申请国家专利,让这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陈访业笑着说。

(本报记者时晔然)

新闻推荐

“植物医生”丁新华获市青年科技创新奖 专攻病害疑难杂症 提高植物抗病性

任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病害的侵扰,这也成为影响植物茁壮成长的拦路虎之一。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副主任、...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