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挑富民千钧重担 莘县打造中国蔬菜第一县的做法和经验

聊城日报 2019-04-25 10:02 大字

□本报记者 苑 莘

本报通讯员 蒋云涛 王赛楠

登上德上高速古城立交旁的观景台,眼前的景色颇为壮观:眼前一排排高标准智能温室标准划一,园区的水泥道路旁整齐排列着一根根路灯,远处各类机械正在忙碌着……这是莘县这个蔬菜大县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蔬菜大县到如今的中国蔬菜第一县,从周边地区的小农贸到进京入沪、漂洋过海,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蔬菜)基地;“净菜进京”工程、供港澳蔬菜基地、上海外延蔬菜基地都在全市、全省位居前列,莘县的蔬菜产业内涵越来越丰富。

政府“播种” 社会参与大棚蔬菜种植遍地开花

1993年,岳雪龙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选择回到莘县河店镇的农技站工作,“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田间地头,真正帮助到乡亲们。”带着这样的初心,岳雪龙经历了莘县大棚蔬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全过程。

如今小轿车满街跑的莘县魏庄镇,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秫秫秸,土坯房,光棍汉子排成行”。这是当时莘县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农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个农业大县开始了自我革命,蔬菜大棚建设推广就是其中一项。莘县的蔬菜大棚起步于1991年3月,当时在聊城地区第一个从台湾引进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随后,相继引进了大棚西瓜、大棚香瓜和大棚蘑菇,走上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万事开头难,引水方知开源不易。为了推广蔬菜大棚,莘县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行动起来。作为基层农技干部,当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岳雪龙也对此感触颇深,“当时蔬菜大棚是新鲜事物,推广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只能让乡亲们亲身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岳雪龙和农户联手率先建起两个蔬菜大棚,第二年就取得了好收成。“能赚钱就有人跟着干,几年时间河店大棚户越来越多。”如今岳雪龙服务于周边数千个大棚种植户,成为当地农户眼中的大红人。

大棚蔬菜产业在部分乡镇大获成功之后,为了解决农村群众增收难题,莘县逐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但农户们始终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为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莘县在技术推广、蔬菜流通、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播撒了一大批“岳雪龙”式的产业“种子”,加大了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政府持续不断的扶持引导下,数万名农村能人成了广阔市场上的弄潮儿,不断释放着强大的“致富效应”。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莘县瓜菜菌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达500万吨,产量居全国全省前列。

从直接引导到项目化运作降低设施农业门槛

妹冢镇西付庄村民付广庆是近几年莘县蔬菜产业高度产业化的直接受益者:虽然开春不久,但他去年承包的大棚已经收入了三四万元了。妹冢镇地处莘县南部,在大棚蔬菜种植上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不仅大棚建设标准高,而且分工程度更细了。

分工的细致之处在于仅大棚建设就有多方各司其职。以付广庆等去年租种的这批大棚为例,投资方是镇政府,资金来源为扶贫专项资金;土地来源是各村“村两委”主导的土地流转;建设方是润叶公司、康丰果蔬合作社和西付庄果蔬合作社等专业力量;验收方是聊城正信公司。在资金方面,镇政府协调金融机构拿出了“大棚贷”等专业产品。“过去没个十几万元咋敢想种棚的事。现在就好多了,场地、资金之类的啥也不用操心。”付广庆真真正正从这套成熟的种植基地开发模式上尝到了甜头。康园食用菌棚投资205万元,收益20.5万元;胡集冬暖式大棚投资78万元,收益7.8万元;西付庄冬暖式大棚投资150万元,收益15万元……妹冢镇自建大棚产业链条,2018年共建高标准大棚基地11处,1723亩。

敢教日月换新天。和妹冢镇干部一样,莘县广大干部在设施农业发展上想办法、搞创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举措在全县陆续铺开。2018年莘县新建高效集约蔬菜基地95个、温室1.2万座,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两年新改建高效集约蔬菜温室3万座的任务,全县蔬菜设施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集聚资金 集成技术瓜菜菌种植成强县产业

富邦菌业是朝城镇的明星企业,荷兰技术专家定期来指导技术,成为企业的“常客”,外来“取经”和合作洽谈的人群络绎不绝。同当地其他农业龙头企业不同,富邦菌业通过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根据本土菌业生产特点开展集成创新,已升级为成套生产方案提供商。

瓜菜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技术、资金在莘县积聚,继而“开花结果”。 (下转A12版)

新闻推荐

古云镇发动职工查隐患

本报讯江苏盐城爆炸事故发生以后,莘县古云镇工会立即行动,在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企业发动职工开展“查、保、促”安全生产专...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