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是最宝贵的财富
□本报记者 张 荔本报通讯员 孙晓婧
修路架桥、安装路灯、架线打井、搭建大棚、兴建广场……这几年来,莘县古城镇西关村每年都有大变化。这些变化源于有一位勤劳能干、以孝为先、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春焕。
从白手起家到经营一家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孔春焕以其阳光的形象,不服输的性格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性格直爽、做事干脆的孔春焕不仅善于干事创业,她还有一个夫妻和睦、孩子学业有成的好家庭,被评为第一届省级文明家庭。“好家风才是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在全市的好家风宣讲会上,孔春焕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家风带来的家道兴旺。
孔春焕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4年嫁到西关村时,婆家更是一贫如洗。公公去世了,家里只有三间破房,有的地方还露着天。
穷则思变。孔春焕跟丈夫开始骑车走街串巷,收农村妇女手工掐的草辫挣钱养家,早出晚归、三餐不定是常事。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不能再走街串巷了,但仅靠几亩薄地,日子依然很清苦。等孩子稍大一些,孔春焕开始思考家庭出路。想起在走街串巷过程中,听说收购粮食效益不错,只是辛苦些。说干就干!婆婆照顾孩子,孔春焕跟丈夫着手收粮食。求亲告友东拼西借,勉强买了一辆二手拖拉机,又几经周折从信用社贷款两万元,开始了艰辛的收购历程。早晨5点离家,晚上归来满天星。一车拖拉机的粮食装上卸下,过磅称重,一天下来骨头像散了架,第二天一早又得踏上征途。“我的性格就是不服输,吃点苦没啥!”孔春焕说。在收粮过程中,孔春焕诚信经营,以质论价,价格公道,买卖越来越好。两年后,拖拉机换成了大载重汽车。几年后,孔春焕成了朝城一带的收粮大户。盖新房、置家具、买家电,勤苦换来小康之家!她的自强自立,不仅使全家过上了好日子,也对孩子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儿女也养成了勤勉的习惯,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孔春焕说,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她影响很大。孔春焕的父亲是一个大孝子,她成家后,父亲就经常告诫她:婆婆也是妈,一定要善待孝敬婆婆。
孔春焕的婆婆是一个善良慈祥的老人,在夫妻俩打拼的前几年里,婆婆无怨无悔地帮着照看孩子。然而,1996年春天,婆婆被查出患有胃癌。在附近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不见好转。后来听邻居说,河南省林州医院能治疗胃癌。当时孔春焕刚建了一个面粉厂,工作千头万绪,但听到这个消息,她毅然决定停工看病,立马去林州。在林州医院,她专门买了电锅做饭,婆婆想吃啥,她就亲自动手做。喂水喂饭,伺候大小便,从没有抱怨过,直到婆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
对婆婆孝敬,对待老母亲也一样。几年前,孔春焕的母亲摔断腿,她就把老人接到家里,一直照顾在自己的身边,丈夫照顾老人时总是跑前跑后,协助给老人翻身换药,从没有半句怨言。上行下效,孩子们见他们这样对待老人也都铭记在心,逢年过节总不忘带礼品看望外婆,给老人洗头洗脚,嘘寒问暖。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自己过上好日子后,孔春焕就经常想,怎样才让乡里乡亲都能富起来?为提高村民收入,她在面粉厂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同时热心做力所能及的事回馈乡里。1999年为村里铺设了沥青路,2010年又进行了公路翻修,2011年为村里修建了一座桥。此外,她还带领家人经常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儿童,送去米面油盐,陪他们聊天,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2018年1月,孔春焕的儿子刘增鲁在路上见到一起事故,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到刺骨的水里,与附近的群众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将翻入水沟的车辆驾驶员救出,刘增鲁也因此住进了医院。事后,孔春焕虽担心,但更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
孔春焕(左)指导村民种植蔬菜
新闻推荐
义堂失踪女孩回到家人身边 被一打工人员强行带至聊城,警方24小时成功解救
本报4月11日讯(记者朱武涛)4月10日,许多热心市民牵挂着一名叫王美琪的9岁女孩。这个女孩是兰山区义堂镇堰上小学二年级的...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