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同建 宜居宜业 莘县荣盛家园社区建设的启示

聊城日报 2018-12-11 11:16 大字

□本报记者 苑 莘 本报通讯员 刘黎辉 王赛楠

不久前,莘县举行全县项目建设观摩活动,妹冢镇荣盛家园社区成

为与会干部讨论的热门话题,被与会干部称为“妹冢样板”,得到莘县县委书记张国洲的点名表扬。该项目何以被干部们冠以“样板”的称号?12月6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偏远小村有了城市模样

走进妹冢镇荣盛家园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南北宽60余米的车道;路北是风格一致的门市楼和整齐划一的社区楼房;路南聚集着工业企业和高标准蔬菜大棚。

走进社区楼房群中,楼房建设与城市社区无异。“荣盛家园社区是镇上规划建设的中心社区,前期涉及胡集、大王庄、前毛湾、后毛湾4个村庄,今年又把张庄、王庄2个村庄纳入总体规划,现社区总规划占地面积约311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1100户、5000名群众居住,目前共完成20栋住宅楼、72户老年安置房、43户老年公寓、500余米的社区服务楼建设,达成拆迁协议520余处,入住420户,共完成旧村拆迁350户。”社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王艳丽介绍说。

仅仅是乡村拆迁、合村并点,并不足以称之为样板。“这个项目的重要特点是‘三区’同建,充分考虑生态宜居、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总目标,逐步打造农业龙头示范区、工业聚集区和荣盛家园社区三区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协调发展。”镇干部李国强介绍说,“说简单一点,就是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培植,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

规模效应破解配套难题

经济学上讲的规模效应,在荣盛家园社区得到了证实。胡集村村民胡尊华的事迹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以前种地、打零工,收入有限。现在好了,社区建设流转了我家的土地,每年按小麦、玉米每亩‘双八百’的价格付给我流转费用。”胡尊华如今在社区开了间炸鸡店,“以前也想做生意,可是人少干不成。现在社区建成了,人多了,我们的门市还靠着学校,每月净收入四千多元。”王艳丽接话说:“根据规划,社区将容纳周边11个村庄的农民群众,达到万人社区的标准。到时候你的门市生意会更好!”

社区居民胡学明对现状也非常满意,“之前我们种大拱棚,投入大、产量少、收益低,蔬菜价格不稳。现在我们跟着合作社干,采取‘订单式’种植模式,好的时候一个大棚一天能卖三千块。一天忙完,回家冲个热水澡,舒服极了,干起活来更有劲了!”供水、供热等问题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了住在一起的好处。

“如果没有社区这样一个居住量,很难解决群众的取暖、就业等各类民生问题。”王艳丽表示。

要素集聚提速城镇化

妹冢人认为,只有人的集聚才能带来社区的快速发展。为此,该镇在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基地和工业聚集区,妥善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据介绍,目前社区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群众在农业基地或工业企业中打工。“我之前经常骑车20里地,去朝城镇的企业找活干,尤其是冬天,北风一吹,脸上火辣辣的疼。现在,我在社区旁边的工业区找到了工作,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就去上班,12点下班也不耽误接孩子,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有了经济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晚上炒上几个菜,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幸福的日子比蜜甜!”对社区居民吴爱娥而言,在家门口上班是一种幸福。妹冢镇在社区南侧规划了工业聚集区,先后引进了6家企业,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使得这些企业顺利入住落户、投产使用。企业发展壮大,衍生了越来越多的用工需求,荣盛家园社区的580余名居民成为这些企业的工人,居民开启了按时上下班的工人模式。

荣盛家园社区西南20余座高标准大棚依次耸立,为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而配套建设的高标准大棚基地,规划占地378亩,目前投入使用的大棚有18个,在建29个,未来还计划建设30个,大棚基地逐渐形成集约、高效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同时,该镇还将前毛湾、后毛湾等附近村的土地纳入流转计划,发展大规模设施农业。目前基地已吸收劳动力300余人。

新闻推荐

观城镇殡葬改革力度大

本报讯莘县观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确保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工作全覆盖。该镇...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