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探索贫困户互助护理模式
3月24日中午,莘县古城镇坊子铺村,87岁的李桂菊独自坐在床沿上,目光不时瞥向门的方向。“咚咚咚!"这时,屋外传来了叩门声。
李桂菊知道,是帮扶她的卓秀花来给她做饭了。李桂菊和单身的儿子住在一起,以前,为了照顾她,儿子不能外出打工。从去年12月开始,她家和坊子铺村20多户贫困家庭一样,家里一天三时有人上门帮忙做家务。
探索扶贫新模式
2016年年底,莘县县委、县政府盘点一年的“脱贫账"时发现,经过一年的努力,莘县还有贫困户8343户、贫困人口1.5万人。这些人中,60岁以上的占47.6%,因病、因残致贫的占67%,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占68.6%,这些人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
怎么做才能啃下这块扶贫工作的“硬骨头"?经过多方调研,莘县发现,这些贫困户中许多人家有病人、残疾人或小孩子,为照顾他们,每家至少要占用一个人手。莘县决定从减轻因病致贫家庭负担着手,探索实施“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办法。
“互助的双方,一方是因病、因残致贫,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贫困户,另一方是热心,有爱心、责任心的人,一般也是从贫困户中选聘的。"县扶贫办主任陈岩磊说,2016年12月,这一办法在古城镇的坊子铺和东红庙村先行先试。
生活生产全覆盖
“刘茂兴外出打工,一月1000多块,只要能脱开身出去就能挣钱。"坊子铺村党支部书记韩宝玉说。刘茂兴全家4口人全患有精神疾病,38岁的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从去年12月起,同是贫困户的韩记北成了刘茂兴家的护理员后,刘茂兴能抽身外出打工了。
“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的实施,还鼓起了一些贫困户的希望和脱贫干劲。61岁的高希堂是东红庙村的护理员,他也曾是贫困户,去年在村“两委"的帮扶下,种大蒜收入2万多元,一举脱贫。 “穷的和穷的能说到一起去。"高希堂的一名护理对象名叫杨邦柱。长期的贫困让杨邦柱自卑、孤僻,不愿出门见人,高希堂劝说他打起精神。“原来我也穷,说话不太管用,现在行了。"在高希堂的劝说下,68岁的杨邦柱如今在村小学打扫卫生。
刘安银今年73岁,一家4口人,儿子和孙子都有精神疾病。去年当上护理员后,他每月有200元的固定收入,感觉日子一下子宽松了不少。
依据现有贫困户的情况,莘县需要再组建300个“互助式护理点",届时将有1000余名贫困户成为护理员,仅此一项,他们一年可增收200余万元,同时,全县贫困家庭将解放出900多名劳动力。
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杨浩 张超锋
新闻推荐
聊城新闻网讯近日,为进一步夯实医疗机构药械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确保辖区用药用械安全有效,莘县王奉镇食药监管所组织召开药械安全知识培训会,辖区医疗机构、药品器械经营使用单位从业人员100余人参加...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