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街 聊城人心目中的烟火地标
■本报记者 陈金路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在聊城,育新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城市的烟火气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让人一踏足便沉醉于此。
11月28日清晨6点,薄雾朦胧,整座城市还没从睡梦中苏醒,育新街上早已灯火点点,赵家烧饼、李氏胡辣汤、鲁西甜沫等美食店门口早已人来人往,有的还排起了长队。在寒冷的冬日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只为尽快吃上自己心仪的早餐。
错环儿十字路口烟火味最浓
育新街西接柳园路,北达东昌路,东通花园路,南到利民路,堪称东昌路与柳园路两条主干道的肘腋,而育新东西街与育新南北街的错环儿十字路口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的烟火味最浓。
从育新东街西首往东放眼望去,杨家呱嗒、油条八批、三角火烧、李氏胡辣汤、老北京肉卷、羊肉丸子、张二豆腐脑、杂粮煎饼、赵家烧饼、千里香馄饨、王家老豆腐、鲁西甜沫等小吃店的招牌一字排开,一望无际。
人们在此勤恳地生活,年复一年地雕琢着这里的岁月,赋予了这里特有的归属感和节奏。
在赵家烧饼店前,人们排队等待着喷香的烧饼出炉。和面、擀圆饼、刷糖浆和五香面、蘸芝麻……人们边等边饶有兴致地看着烧饼老板赵东亮做烧饼的一道道工序。“烧饼焦黄、清香、劲道、好吃,很多居民愿意吃,我这个烧饼凉了也好吃,不皮艮。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做,一天能卖六七百个烧饼。”赵东亮说,“两个烧饼,一碗馄饨或者一碗豆腐脑,再加一点小菜,这是很多聊城人最爱吃的早餐。”
在育新西街中通家属院居住的王立贵是育新街小吃店的常客,谈及育新街的小吃店,他如数家珍。他说,赵家烧饼的老板2015年之前曾在育新街街边弄了个吊炉打烧饼,那时每天早晨就很多人排队买。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他在育新东街路南、错环儿路口东边不远处赁了一间房,开了这家烧饼店,生意很好,常排起长队;赵家烧饼东面不远是鲁西甜沫,这家店年数也不少了,味道不错,也很有名;育新北街南首的李氏胡辣汤,也是10余年的老店了,胡辣汤里的面筋是“洗”出来的,味道正宗,每天来品尝的人挺多;胡辣汤店附近,还有两个呱嗒店,每家生意都很好。
住在育新南街87岁的聊城民间文史爱好者刘洪山说,育新东西街全长859米,聚集了几百家商户;育新南北街约千米,也有众多商户在此营生。最有烟火气的,就是那个错环儿十字路口向四个街道延展的那一段。这些商户中,开店年数多的达20多年。
半个世纪育新街脱胎换骨
“上世纪50年代初,育新西街这边最早建的是聊城防疫站,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刘洪山说,1953年后,棉花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在现在的农发行这个位置建设了聊城县第一棉花加工厂,厂区后面也是空地。当时就是几条土路,两边是土壕,育新东街以北,基本都是农田。当时建的一些单位和工厂也没怎么系统规划,有靠前的也有靠后的。
王立贵说,上世纪70年代初,20多岁的他曾参与了育新西街的路面硬化。以前没有轧路机,只得用石磙轧。
刘洪山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育新街才慢慢有了雏形。当时也没什么小吃店,上世纪90年代,育新街临街的一些住宅楼业主发现在楼后面开门租赁能挣钱,不久,才慢慢聚集了一些小吃店,烟火气越来越浓。
从那时候起到2015年,育新街错环儿十字路口附近的小吃店越来越多,卫生条件也很差,路上经常是污水横流,路边摊也将马路占了半边,商贩占道经营屡禁不止,脏乱差、拥堵成了这一带的常态。
2015年,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期间,为了根治育新街马路市场顽疾,市城市管理局在育新街两侧安装了隔离护栏,路边的摊位全都收回到屋里,门头牌换成了全新的统一样式,错环儿十字路口拐角的地方拓宽了,新区小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也都拆除了,彻底清扫了卫生,从此,育新街脱胎换骨。街,还是那几条街,不过,整治后的育新街路显得宽了很多,路通了,人心也敞亮,附近居民也感到舒服了。“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6年了,你看现在的育新街错环儿十字路口那个地方,一点不堵了吧,到小吃店品尝美味小吃的人也是满满的幸福感。”王立贵高兴地说。
育新街几乎囊括了所有和生活有关的店铺,堪称聊城商业的缩影。站在育新街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林林总总近百家美食店铺,汇聚了聊城人的所有东西,有些美味只能在这里找到,这里成了聊城人典型的美食打卡地。
人间烟火,气象万千。飘香的早餐唤醒沉睡的城市,清晨忙碌的早餐店,把幸福变成美食,让每个人都能胃饱心暖再出发。
新闻推荐
■孟庆霞二年级学生李强,上课经常低头玩玩具,对课堂内容充耳不闻。在和他交流后得知:在家中,长辈们没有不数落他的,把他的缺点...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