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记忆沈长洪
山东聊城沈长洪
我出生在聊城以北的博平小镇,小镇不大,却十分有名。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立县开始,一直都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在古时,这是一座规模较大,功能完备,设计精致,易守难攻的城池。
城中心原有一座古楼,因在城中心,所以又称之为“中楼”。楼址处位于小镇中心最高的位置,登楼远眺,四门尽收眼底,当地人又称之为“四方楼”。据楼侧碑记载,该楼始建于宋代,光绪年间重修。楼身由四根红色合抱大木柱擎起,上下两层,斗拱飞檐。楼下宽阔平坦,四通八达,马车可奔驰而过。一层檐下,四面均有名人手书金字匾额。全楼典雅清丽、朴实端庄,风格独特,建筑精巧,历经近千年风雨战乱未毁,实为罕见。
据年龄稍大些的人们说,天气晴朗时,在楼上可望见聊城光岳楼。若此楼尚存,两楼相望相映成趣。再连通城外沟渠池塘,莲荷送香,舟楫飘荡,俨然聊北“小水城”了。
小的时候,小镇的古楼虽然已经不在,而中心县衙因为改成了医院,幸而留存了下来。县衙外,就是一座高高的城门楼,由硕大的青砖垒成,门道很窄,而城门楼上却非常开阔。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爬到城门楼上放风筝了。
小镇不大,却有五街三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心古楼旧址处,是小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当时街道很狭窄,道路两边还是青砖木制的低矮房屋。我曾经租住的院子,却是个典型富户家的四合院,南北狭长,两侧厢房明显低矮,北屋则高高在上,大门口两边蹲放着石狮子。很像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场景。
街道两旁多是普通人家的老屋,很多人便在门口摆摊做生意。记忆里,在中心路口有个铁匠铺,打铁的是一位花甲老人,手艺超群,一块铁片在他铁锤的叮叮当当敲打下,就变成各种农具和各样精巧的物事,铁桶、铁箱、铁锅、铁铲、铁锁、铁链、铁钉,还有捉黄鼠狼的夹子。
七十年代还没有超市,小时候最喜欢逛的就是物资门头和供销社。物资门头大多是生活用具,有陶碗瓷碟砂锅瓦盘,有的简朴,有的精美,物美价廉,瓷器买回家,装上汤饭菜蔬,和生活的各种滋味,便融汇成了浓浓的人间烟火。供销社里的粮油,布匹是需要布票粮票的。而撕下的票根,却是儿时的“宝贝”。每逢周末,和小伙伴席地而坐,把票根平铺在地上,然后用手去拍。票根翻转,便是赢了。几毛钱的冰棍,几分钱的瓜子和拔糖,组成了童年的欢乐时光。
小时候常去的地方,还有集市上的旧书摊。每逢赶集的日子就往旧书摊里一扎,翻看小人书、连环画、童话。即使不买,摊主也不会赶人。稍大一些,开始看金庸,琼瑶、席慕蓉,也学着啃《西游记》、《红楼梦》等大部头。想来,就是那个时候,埋下了爱好文学的种子。
如今,小镇早没有了儿时摸样,却变得富足与繁华。小镇,像一位睿智沧桑的老人,走过风雨沧桑,见证着小镇的变迁,承载着一代人质朴的记忆。小镇,像一条河,在我心里静静流淌着,令我回味的同时,更是提醒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闫寺讯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冬季是安全事故的频发期,为扎实做好2018年冬季安全生产工作,闫寺街道党委高度重视...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