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活态”保护大运河
□实习记者张燕
10月18日,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在聊城市召开,100余名运河专家参加盛会。针对聊城市运河保护现状,与会专家建议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和保护机制。
本体文物
进行考古勘探,划出保护地带
大运河聊城段全长103.5公里,其中,阳谷段35.75公里;东昌府区段33.25公里;临清段34.5公里。“济宁以南一直在通航,后期随着船体增大,许多河道被拓宽,闸、坝、桥梁等本体文物也被拆除了。聊城段因为断航,很多文物反而被保存了下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对运河流域进行过系统考察。
在103.5公里长的河道中,目前仍有2段共计7公里淤塞不通。第1段从陶城埠闸到阿城南,长6公里,被农田占用。第2段在二、三干渠之间有1公里长的周家店运河,被民房占用……“对这些河道,要进行考古勘探,摸清它们的‘家底’。条件允许的,可进行考古发掘,将河道清理出来。条件不允许的,要划出保护地带,在原址上作出标识。”湖北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历史学会原主席郑晓云建议。
由运河直接产生的文物,如闸、坝、桥梁等,被称作运河本体文物。山东运河段,因水流落差大,开凿之初便修建了17座跨河闸,被称为“闸河”。其中,聊城境内有12座;明代增至20座;至今仍幸存13座,另有2座仅存基址,其余5座已圮。
“消失的船闸,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被破坏的。当时聊城段断航,许多河道被填平盖上房子。现存的这13座,多数是从民房下拆出来的,后期又进行了修复。”聊城市文物局原副局长、考古专家孙淮生,参加了上述船闸的考古发掘及修复工作。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运河是‘活态’的遗产,要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可沿运河建遗址公园,通水后,将船闸的功用展示出来。”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强调,一定要让船闸“动”起来。“只有人们喜欢它了,才会主动去保护它。”
相关文物
“修旧如旧”,减少人为干预
由运河衍生出的古镇、古建筑等,被称作运河相关文物。
《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文物调查报告》显示,1998年“在聊城境内共发现古城镇5个、古街巷5个、古民居6个、古建筑35处、古树名木7株、古墓葬11处、古遗址16处、古桥梁、涵洞16座、古井5眼、古代碑刻造像千余块。”
“当年阿城的周村会馆、张氏故宅等古建筑,保存得非常好,可惜后来被拆了。”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陈清义对这些古建筑的消失,感到痛心。
根据1998年的调查结果,市文物部门对其中某些古建筑进行了认定,并拨付专项资金进行修复。截至目前,张秋山西会馆、陈家大院(一、二期工程);临清钞关署衙等均已修复完毕,临清钞关前关也进行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修复中。
“古建筑修复要掌握两个原则,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干预;二要做到‘修旧如旧’。”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怀玉解释,“存在基址的,在原址进行展示,不能强行修复破坏它的原真性。”
“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地标性建筑,可适当复建一部分,但是规模不能太大。即使复原,也得在有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去查老照片和史料,决不能凭空想象。”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水利专家李殿魁补充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数据库,完善保护机制
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还形成了包括曲艺、舞蹈、戏剧等在内诸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秋木版年画、东昌雕刻葫芦、运河船工号子、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等均属此列。
2009年,文化部门对聊城境内的“非遗”项目进行了普查,并出版了十余本调查报告。“那次普查相对简单,跟‘非遗’有关的都登记了,但没系统分类。关于‘运河非遗’的数量、种类及传承情况也不清楚。”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回忆了当年普查的情形。
“搞好普查,是有效保护和传承‘运河非遗’的基础。在普查过程中,要用文字、录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胡梦飞,在其提交的论文《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刍议》中写道。
“还应完善保护机制,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帮助培养传承人,可在景区内进行‘非遗’展演,也可根据‘非遗’项目实际情况,建立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展示馆等,让它们直接与观众互动。”针对“非遗”项目存在的传承困境,杜庆生给出了建议。
新闻推荐
本报泰安10月15日讯(记者张伟见习记者朱德明)11日,76岁市民刘昌梅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情报站发来消息,想通过本...
临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清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