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书写传奇的所有精力投向了学问 读《季羡林先生》■几 又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本书作者张光璘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季羡林的高徒,与季羡林共事20余年。本书中,张光璘以朴实的文字,深情讲述了季羡林求学、做学、讲学的一生。季羡林一辈子与“学”字结缘,直到90岁高龄,他依旧坚持每天黎明前起床,钻研学问。
从学习生活过的地理位置来看,季羡林一生经历过的地方很多:从鲁西的清平县(现临清市)到济南,再到北京,后在济南与北京间辗转,再就是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求学11年,然后回国在北大任教。季羡林几乎一辈子都在与书本打交道,每转换一个地点,都能看到他学识的成长进步。
除了从热衷宋明理学的叔父那里得到一些蜻蜓点水的家庭文化滋养外,季羡林的学识几乎全部来自于外部的灌输。从他的求学经历来看,一路上“贵人”多多。在济南上高中时遇到了清末状元、清末翰林以及一位桐城派古文作家,后来又喜逢胡也频、董秋芳等知名作家;在清华大学遇到了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俞平伯、冰心等;在哥廷根大学遇到了后来引他走上梵文研究道路的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以及引他走上吐火罗文研究道路的西克教授;任教北大后,他又与胡适、老舍、臧克家等人建立了密切联系……
季羡林大半辈子辗转于国内外,只有一张“通行证”,那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是他的人生底色也是他的特长。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与季羡林长期相伴的“好友”只有两个,一是饥饿,二是贫穷,在哥廷根大学时他一度“失掉了饱的感受”。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他养成了极为朴素的生活习惯,“一身卡其布的中山装,国内外不变”。朴素是那个年代学者的共同的外表,他们的财富全部装在脑海里。
或许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向了书本,在哥廷根大学求学期间,季羡林要比别人多上好几门功课,每天起早贪黑,如饥似渴,不是不疲倦,而是不敢“偷懒”。在许多时候,他的生活非常单一,绝大部分时间放在读书上面,根本无暇游览欧洲美丽的山山水水。在哥廷根求学时,课堂上开始有两个人,后来只剩他一个,他还是坚持学,最终学有所成。
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季羡林按照叔父意愿完成了人生大事,却一辈子走不出夫妻感情缺失的阴影。他原本有机会为自己“平淡”的人生抹上一点传奇的亮色,比如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擦出爱情火花。但对于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来说,这样的追求意味着对“忠孝”二字的背叛。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或是,季羡林对学识的投入远超对感情的投入,这或是他在个人感情方面留下缺憾的原因之一。
季羡林曾自嘲,一辈子只从事了一种职业,那就是教书。季羡林对于名利毫不在乎。他曾在《病榻杂记》中袒露心迹,决意摘去“国学大师”“泰斗”“国宝”这三顶令许多人羡慕万分的桂冠,并坦然“昭告天下”:“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别人视为“功德圆满”的种种“花翎顶戴”,却被季老先生视为精神上的累赘。
季羡林“一生克己,一生勤勉,一生谦逊,至情至性”。从他一辈子走过的地方来看,他有许多书写个人传奇经历的“天赐良机”。但对一个致力于学问的辛勤耕耘者而言,人生传奇与做学问所需的静心、沉淀缺少交集,毕竟知识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滴水穿石,而传奇的书写需要更多的社会活动实践。
没有传奇便是传奇。对于一个以学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来说,有什么外在的传奇比得上思想上的富有呢?
新闻推荐
原创:新媒体实验室轮到你了1982年,甪直古镇妇女的传统装束。?刘世昭「轮到你了按」大运河摄影名家展将于9月29日在杭州京杭...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