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好日子的路上

绵阳晚报 2019-09-29 10:18 大字

■汤飞

“秀姐,该转路啰。”

我抽空回家,刚吃过晚饭,邻居李婶儿已在院子里放声喊道,似乎生怕别人听不见。乡下人会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老去,嗓门却是至老不变的洪亮。没有电话的年代,徐家湾里的交流一半靠吼完成。

转路者,散步也。母亲迎出门:“早准备好了,现在就走。”闲着无事,我随她们同去。

数年之前,绝无可能在老家目睹这种场景。彼时的乡亲们,尽管已无多少农活可干,多年的积习仍旧难改:天不黑是不会煮饭的,等收拾完毕,夜深如海,泥巴路上伸手不见五指,谁会想到出门散步?

没多久,一条崭新的水泥公路蜿蜒于山水田园之间,将日新月异的乡村装点得更加美丽,好似天生清秀的妙龄女郎,无需粉黛即可夺得象征出众身份之绶带。公路是乡村的主动脉,前者输送有力,后者便健康无忧。非但原有的大路焕然一新,连家门口的小路也沾了光,彻底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困境。甚至,公路还安装了灯盏,间距虽远,但乡村的夜终于拥有星星一般明亮的眼睛。横穿陈水田的小河的两岸同时戴上近一米宽的水泥帽子,姑且视之为毛细血管。

出于肉眼可见的原因,乡下的种田人越来越少,在水泥田埂上来来回回的人未带农具,毫无赶农时的紧迫神态,且出现的时间并非“日当午”,显然不是为干农活而来。

到底是谁先开散步的风气,已不可考。如今,它成为比城市广场舞还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因此,留在老家居住的邻居三五相约,在老天拉起黑布窗帘之前出门,一边闲聊、一边闲步。相应的,晚饭不再那么晚了,生活作息和作派渐与城里人接轨。

我们一群人走在田间路上。同行的前辈,恐怕谁都想不到,曾经一度窄如钢丝的田埂竟有此般用途,亦难料能有今日的美好生活。

那条不足三米宽的小河,酷似一个瘦子,不复往年蓄水满岸、浇灌农田的风采,它见证过播种、照养的辛勤和收获的喜悦。晚风阵阵,习习过耳,浅水细流,咕嘟作响,宛似一支永不疲倦的优美乐曲,五柳先生“临清流而赋诗”,必定为此情此景着迷,不然怎会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纯朴感慨?

过去,农田为乡亲们供给大半的口粮。当年的农夫累弯了腰、斑白了双鬓,可他们的后代不肯被田地困住,纷纷去外面的世界打拼。蛙声还在淡淡的稻花香里说着丰年,而这些田产早不是生活的支柱,再没人偷偷摸摸地拿锄头挖田埂,以求多种几棵稻子。有的稻田改变了用途,种上其它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

大家的话题,不再局限于农事,它退居其次的其次。毕竟若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他们哪能有散步的闲情雅致。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出好几里路,直到与邻村接壤的地方才止步。邻村人利用各种资源,建起牡丹花种植基地,日子过得比绽开的牡丹更令人羡慕。

我们沿着公路回家。乱花渐欲迷人眼,春风吹开了万紫,千红之盛放还会远吗?有了先行者,咱村儿算是找到了学习榜样,更好的日子在前头等着呢。脚下的路,正是通往它的康庄大道。

新闻推荐

农民运动会喜迎丰收节

9月8日上午,临清市第二中学运动场上,加油声、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临清市首届农民运动会在此拉开帷幕,临清市也由...

临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清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