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荒地成了“香饽饽”
□本报记者高田本报通讯员曹原
“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临清市八岔路镇辛北村村民对这歌谣有切身体会。辛北村地处黄河故道,沙土地居多且较为贫瘠,伸手抓起一把土,土瞬间就从指缝溜走。沙土锁不住水肥,没法种植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一年的收成还不够本钱。
由于无法种植粮食作物,辛北村的大片沙荒地便长期处于撂荒的状态。每当刮风时都黄沙漫天,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辛北村长期处于村集体收入为零的“空壳村”状态。
沙荒地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去年,32岁的梁玉勇上任辛北村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多方寻找治沙良策。同年,临清市启动“扫黑除恶、固本增收”集中行动,这给了梁玉勇利用沙土地的灵感。“村里有零星种植山药和地瓜的,长得比较好。是不是可以借助这次集中整治行动,把沙荒地集中收回来,再承包出去种植山药和地瓜,增加村集体收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考察,梁玉勇和村“两委”班子基本确定了这是一条行得通的路。
梁玉勇率先领导党员干部进行村内排查、清理活动,逐户走访,广泛征求村内意见,采用民主投票等方式,将村里的200亩沙荒地收回。通过“四议两公开”,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投票95%的村民同意的结果,辛北村于去年9月正式将沙荒地收归村集体。
土地收回来了,下一步该怎么走?要想向沙荒地“要钱”,还得下一番功夫。辛北村考虑到在当地找承包户价格偏低的情况,便积极开拓工作思路,将土地照片拍照,发到网上进行竞标。很快,辛北村便与河北客商达成协议,就141.3亩沙土地以平均每亩1100元的价格签订了租赁合同,用来种植山药。承包出去后很快见到了成效,去年辛北村便实现村集体增收15.34万元。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辛北村又组织村“两委”干部到河北保定等地,重点考察学习地瓜的繁育技术和储藏、销售等知识。学习回来以后,梁玉勇带领村“两委”整合、平整集体土地近60亩,用作地瓜种植试验田,由村内3户种植专业户开展规模地瓜种植,预计每亩可比种植传统作物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可实现地瓜收益2万余元,村集体总收益达到18万元。
村集体资产有了,怎么花这笔钱?村“两委”研究决定,减免村民承担的水费、卫生费、小麦保险、玉米保险等各项费用近6万元,减轻了村民负担,改善了村办公室办公条件,拉近了干群关系,促进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辛北村全面清理村内道路两旁、房屋前后堆放的垃圾、柴堆等,清理沟渠2000余米,同时进一步规划村容村貌,实施深挖引水工程。现在的辛北村,整洁的水泥道路,宽敞的住房,整齐的绿化植被、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彻底改观。“不敢相信这么短的时间,村里变化这么大,村民富裕了,我们的精气神也上来了。”村民张玉华笑着说。
盛夏时节,辛北村的沙荒地绿意盎然。“目前,辛北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山药、地瓜这两个产业组建合作社,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破20万元。”梁玉勇对辛北村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工作了20年,单位一直不给交社保 四部门重返问政现场,老大难问题还是不少
7月25日,《问政山东》第21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返问政现...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