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宅科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苗木产业富民又强村 党支部成群众致富“主心骨”
□本报记者高田
本报通讯员曹原
“还有没有往上竞标的?15块钱第一次,15块钱第二次,15块钱第三次,成交!”今年3月28日,临清市尚店镇前宅科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他们把收回的集体地规划成一个个树坑,通过公开竞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分包给村民。2700多个树坑共增加集体收入14575元。
2004年,28岁的尹学亮当选前宅科村党支部书记。他明白村里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两委”班子是否团结。“宅村‘两委\’班子只有搞好团结,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有了群众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尹学亮说。
党建引领群众致富
前宅科村苗木种植繁育有着20多年的历史,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尹学亮多次召集全村党员开会,一起讨论、研究如何做大做强苗圃产业。他提出,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党员要带动一个苗圃、盘活一个品种。
在尹学亮的带领下,前宅科村2008年正式成立了“临清市鲁源苗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党员先锋促生产”活动,有效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于合作社苗木种植面积大,管理和销售上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实现了病虫害统一防治、交易市场规范管理、时令品种共同种销。合作社定期组织社员观看远程教学课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邀请林业专家现场指导,帮助社员解决技术难题。2017年,合作社新增社员15户,苗木种植面积扩大了100亩,效益增加100多万元,不仅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还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苗木种植的效益明显提高。苗木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宽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渠道,使党支部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心骨”。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前宅科村先后建成了苗圃繁育基地、苗木交易市场,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同时,村里还专门划出20亩集体土地作为精品苗木培育区,进行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苗木产业创造了条件。
要“里子”,也要“面子”
走进前宅科村,水泥路平整干净,路两边绿树成荫,村边大片树林绿浪翻涌,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为改善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前宅科村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文明新村创建相结合,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全村环境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整体改造。村里成立了保洁工队伍,彻底整治了村内垃圾;打通了村内的2条半截道路,新修了6000米的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新安路灯65盏,铺设甬道650平方米;村庄周围重新规划新植绿化树带,村内街道两侧新栽金叶垂榆1450株、黄金槐550株、西府海棠600株,各条街道树灌错落、花草相间,成了一个生态园林村。
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前宅科村新建了一处5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广场,让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如今前宅科村,白天整洁划一、清新亮丽,夜晚华灯初放、景色宜人。“村里发展,是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环境好了,大家才有干劲儿!”尹学亮说。
既要富民也要富村
“仅树苗这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能达到7000元。”尹学亮说。村民富了,村里的集体收入却没有“水涨船高”,这成为压在尹学亮心头的一块石头。前宅科村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村里的集体土地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长期闲置或被个人占用,是阻碍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扫黑除恶、固本增收”集中行动,为前宅科村回收集体土地提供了契机。
“我们把村里无院落、无宅基地证的闲散宅基地和闲散坑塘、窑坑收归集体,统一平整、统一规划,再由村民承包,统一种上绿化苗木,增加村集体收入。”尹学亮说,有了明确的标准,回收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前宅科村清理出村边、沟边、田边、路边4500余米,收回闲置集体土地32.3亩,整理回填废弃窑坑、坑塘25亩,挖潜边角地块70余亩,为村集体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