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贾新伟本报通讯员 李 红
编者按 《核舟记》中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技艺超群的民间手艺人形象。
随着现代工业的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传统手工技艺被逐渐淡化,人们习惯了购买流水线上生产的成品,渐渐忽略了还有一群人在苦苦坚守着独特的制作手艺。
而今,临清肘捶、东昌雕刻葫芦、木版年画……这些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正迎来新的生机,这些曾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反映时代特色、填满人们儿时记忆的传统手艺在这样一群手艺人手中悄然传承。他们,坚守着故去的传统,让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出时代的光彩。
来自民间,扎根生活;蕴藉本土气息,传递百姓情感。在聊城,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通知,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其中,临清肘捶传承人申孝生、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栾喜魁、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李玉成3人入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他们为代表的聊城“非遗人”,上下求索,大胆创新,让本土“非遗”文化走出聊城,走向全国。
申孝生
博采众长广授徒
临清肘捶渊源已久,创始人是晚清时期临清唐园镇瑶坡村人张东槐。他看不惯村中恶霸横行,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四处拜师学艺,并自创了一套功夫——临清肘捶。至今,临清肘捶已走过百余年风雨传承路。
作为临清肘捶的第五代弟子,生于1944年的申孝生,自幼受临清当地尚武之风的熏陶,对武术颇有兴趣。1953年,拜临清潭腿名家张子龙为师,学习临清潭腿、查拳;1960年,在恩师张子龙引荐下,拜摔跤名师洪泽普为师,学习中国式摔跤;1965年,随舅父学梅花拳,同年被太极名师杨伟烈收于门下,学太极拳、八卦掌。
27岁那年,他拜入临清肘捶第四代传人张铎、胡士铭门下。“学了几年我才知道,原来师傅的肘捶没有学全,只学到了新十趟中的前五趟。”申孝生后来一次无意中听到了师傅们的谈话,得知在北京有一个叫周子岩的老人,是惟一一位全部掌握肘捶套路的人。
于是,申孝生攒够了赴京的经费,前往北京寻找周子岩学艺。四次进京,在周师爷的指点下,他学完了连师父也未学完的临清肘捶十趟捶后五趟拳法。“要不是我上京找到周师爷,恐怕这临清肘捶就失传了。”申孝生说。他又多次去肘捶发源地——临清唐元镇瑶坡村、河北临西县小芦村进行走访考证,现已较全面地掌握了临清肘捶的理论和技艺。
申孝生有意识地将临清肘捶推向全国,在河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十几个城市都设立了临清肘捶门人及传承基地。1988年,申孝生在深圳结识当地武术名家方向东,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决定将肘捶带到深圳。至今,临清肘捶在深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申孝生功不可没。身为第五代传人,他已下传三代,临清肘捶现在已有第八代传人。
从28岁开始,申孝生用时40年,完成了临清肘捶捶谱。他几乎不认字,但边传授武艺,边学习汉字,终将这门独特的临清拳术谱写成厚达140页、多达10万字的《临清肘捶捶谱及捶论》。正因在“非遗”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2015年,申孝生获评“山东省十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申孝生最大的梦想是可以把临清肘捶的故事和文化挖掘出来,写成剧本,拍成影视剧,像咏春拳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清肘捶,更好地发扬光大。
栾喜魁
破除陋规重传承
“年画来路不用问,北到东昌府,南到朱仙镇”“江南桃花坞,直隶杨柳青,东潍西聊在山东”。这些民间歌谣,都足以反映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地位。
东昌木板年画传承人栾喜魁,堂邑镇许堤口村人,出生在一个年画木版雕刻世家,自幼就喜好传统美术和木版雕刻工艺;15岁高小毕业后,正式跟父亲栾秀岚学木版雕刻,短短一年的工夫便学会了传统雕刻技艺,并能独立刻版;随着时间的推移,栾喜魁的技艺不断成熟,很快成为闻名乡里的刻版高手,受到东昌府多个年画作坊的青睐。
文革期间,所有年画都不准刻印,栾喜魁偷偷把雕刻技艺传授家族后人;1979年至1986年,他在莘县北街村开设年画刻版店铺,专门承接各种年画画版雕刻、印刷厂各式图案模板和个人印章,莘县及周边大名、东明等地客户纷纷前来刻版;1987至今,栾喜魁回到堂邑镇许堤口村,在农闲时间为人刻制年画画版,每年仍有不少客户前来刻版。
栾喜魁刻制的画版取材非常广泛,描绘劳动生产的耕织图、戏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福禄吉庆之类的吉利画……他刻制画版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目前,其子栾占海是东昌府栾氏木版年画第6代传承人。“我刻版也有几十年了,也刻了不少版。陪老爷子一块刻版,目的是向世人树立传承木版年画的信心。”栾占海说。“现在我不大露面了,徒弟们露面多。干了一辈子刻版,光刻版就刻了几千块。”栾喜魁说,平时在家没事了就刻版。现在不但教会了儿子,孙子也会刻版。
在技艺传授上,栾喜奎破除传统“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只要有爱好者向他学习,他都无条件、无保留地传授。向栾喜魁学习雕刻技艺的不下50余人,熟悉雕刻技艺、能独立完好地进行雕刻的有16人,技艺优秀者9人(已列入传承谱系)。2013年春天,栾喜魁成立木版年画传习所,展示收藏年画样品300余种、年画画板40余套,免费为每位木版年画爱好者讲解木版年画、传授木版年画技艺。
李玉成
自成一派重创新
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李玉成,1956年出生,闫寺街道李什庄人。李什庄的葫芦雕刻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据研究材料记载,历史上李什庄的东昌葫芦最南卖到两广地区,最北则卖到了黑龙江。
李玉成自幼学习葫芦雕刻,现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雕刻技法上,从单一的刀工,发展到刀刻与炮烙、镂空、平涂四技兼用;题材上,从过去的戏剧人物、八仙人物,发展到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吉祥图案诸多题材。李玉成雕刻的葫芦,线条流畅自然,图案丰富、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枯燥,有时一坐就是一天,小的葫芦一天半,大的葫芦要雕刻上七八天。”成功来源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而坚守则要稳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精雕细琢的锻炼,李玉成渐渐成为东昌葫芦雕刻领域的佼佼者。
2009年,李玉成被批准为山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东昌葫芦的领军人物,李玉成的葫芦雕刻作品曾多次入选参加国家、省、市展览与展演,曾荣获“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聊城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李玉成常常受邀参加一些国际展会,将东昌葫芦展示给全世界。2010年,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孔子文化周”,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展演葫芦雕刻技艺,把葫芦雕刻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12年6月,赴韩国首尔参加了“同一地球村”非遗葫芦雕刻技艺展演;2013年10月,赴台湾参加了“相聚基隆一家亲”雕刻葫芦技艺展演,2017年元月,再次去台湾参加了“精彩非遗闹新春”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现在,李玉成正打算系统整理一下传统的京剧剧目和古典名著,做成葫芦雕刻的系列作品。“现在雕刻的葫芦都留不下来,来人相中了就拿走了,以后创作成系列,希望能留存下来。”“非遗传承不光靠市场,更要靠创新。”李玉成说。随着政府的大力帮扶,传统技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目前也已经收了两个徒弟。在李玉成的悉心教授下,其中一名弟子王树峰凭借高超的技艺,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统手工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会遇到订单化的机器生产。李玉成说,东昌葫芦要发展,光靠人工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手工葫芦的数量实在有限,而机器却能够实现批量生产,使得东昌葫芦雕刻成为一项产业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他也始终坚持自己手工雕刻,“两种产品价值不同”。
新闻推荐
□白峰刘冠三同辈人中,有一位车迈平先生算得上济南蟀坛名将,“蟀坛”不过是戏称,但此人也真算得上是将门之后。...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