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把爱好变成事业 鹦鹉笼里淘金,日入千元

农村大众报 2020-08-21 16:00 大字

杨倩在百鸟园给鹦鹉喂食。“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8月13日下午,冠县柳林镇大杨庄村一处观光大棚里,一只色彩鲜艳的鹦鹉,正站在鸟架上唱歌。“平时它心情好了,就会唱上两句。”主人杨倩看着鹦鹉笑着说。

在观光棚里,还有很多品种不同、颜色多样、大小各异的鹦鹉,它们有的站在树上东张西望,有的在棚里飞来飞去。杨倩说,棚里有1000多只鹦鹉,品种有10多个,都是她和丈夫谢彬养殖的。

说起养鹦鹉的原因,杨倩告诉记者,这都离不开“兴趣”二字。丈夫谢彬从小就喜欢养动物,几年前,朋友送的一只鹦鹉,让他产生了兴趣,每日精心饲养。为照顾好鹦鹉,谢彬经常在网上查找养鹦鹉的信息,还结识了许多鸟友,形成了一个朋友圈。

“鹦鹉养久了,我们觉得它很有灵性,特别招人喜欢,所以就萌生了大批量养殖的想法。”杨倩说,2018年,他们成立了冠县精鹦鸟业养殖场,办下了国家驯养繁殖许可证,从此踏上了鹦鹉养殖路。

养殖前,杨倩和丈夫认真研究养殖知识,经常到别人的鹦鹉繁殖场学习技术,有了一定把握后才大量引进种鸟,在家中放置鸟笼养殖。养殖中,杨倩发现,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很多问题还得在养殖中摸索。

“养鹦鹉技术含量高,需要面对诸多难题,养殖场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很不容易。”杨倩苦笑着说,因为种鸟价格昂贵,在扩大规模上他们采用了人工繁殖方式。

杨倩介绍,鹦鹉繁殖难的原因之一是不好分辨雌雄。在买进种鸟时,他们会拔下鸟的一根羽毛,送去权威机构检验,分辨出雌雄,作出标记,便于以后配对。

“鹦鹉繁殖时,要注意大鸟的体质和营养,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阳光等因素,不然小鸟容易体质弱,消化系统不好,成活率低。”杨倩说,大鸟产蛋后,用电孵机器孵24天后,小鸟就破壳而出了。

今年32岁的杨倩,有一双儿女,大儿子3岁,小女儿才3个月大,每天让她忙得团团转,而她却早已习惯这种忙碌。“养鹦鹉就跟养孩子一样,每天都要操心,很多细节都要考虑到,有时候比养孩子还要麻烦呢。”杨倩说,鹦鹉出生后,得买专门的奶粉喂养,温度、浓稠度都要注意。刚出生的鹦鹉,2个小时就要喂一次,满月后一天3顿,断奶后鹦鹉才能自己吃喝。

为了让鹦鹉健康有活力,羽毛鲜亮有光泽,杨倩经常给鹦鹉吃火龙果、香蕉、苹果等水果,还会喂些活虾,养殖成本让杨倩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养鹦鹉以来,我们共投入了20多万元。”杨倩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养殖场才走上正轨。

为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杨倩结合市场需求,想打造鹦鹉展馆。想法还未实施,恰逢大杨庄村建设七彩农场,设有百鸟园展馆,杨倩跟农场负责人对接后,成功入驻百鸟园。

眼下,百鸟园已成为七彩农场最受欢迎的地方。听鹦鹉唱歌、给鹦鹉喂食、与鹦鹉近距离接触等新奇体验,让游客络绎不绝,好的时候展馆一天的门票收入就可以达到1000元。“通过鹦鹉来致富,我觉得挺自豪的。以后我们规划到商场里展览,让更多人喜欢鹦鹉。”杨倩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婷

通讯员许永飞马雪

新闻推荐

冠县崇文街道众筹平台献爱心

近日,崇文街道组织广大干部和志愿者自愿捐献爱心物资,展现了崇文街道干部大爱无疆的胸怀和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根据...

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