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归雁兴乡 冠县乡村采访见闻

大众日报 2019-04-02 10:01 大字

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刘玚报道冠县金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女工正在显微镜下完成将金属线圈焊接到PCP板上的工作。□本报记者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许永飞

戏好要靠唱戏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冠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归来,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深圳到冠县

一锅炖鸡催生林下养殖

3月暖春,嫩柳吐绿,梨花含苞。在店子镇石头村鲁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百年梨园”内,80后青年李新括在查看育雏室建设情况。“这里在建4个育雏室,建成后年育鸡苗72万只,育2个月、放养4个月就可以交给客户。”李新括说,以前,他们合作社都是外包育雏,今年建棚自育,推广订单养殖、订单繁育,“粗算下来,仅这一项年销售额就有3500万元。”

曾在深圳做工程机械租赁生意的李新括,月收入有8万多元,为什么返乡创业?李新括说,一次在深圳请客吃饭,一锅炖鸡花了400多元钱,让他萌生了搞生态养殖的念头。“一锅鸡就能卖到400多块,利润也太高了,回老家养鸡,一定能挣钱。”那时正巧有个好机会:石头村600亩老梨园重新“发包”。瞅准这个机遇,李新括带着80多万元的存款,回村承包了190亩梨园,开始了“创客”之路。

“创业得有韧劲,失败后要勇敢站起来。”李新括说,2013年4月,他买了5000只“笨鸡”苗,后来发现这些“笨鸡”越长越大,才知道“笨鸡”品种不纯,就低价淘汰了。吃了这次亏后,他亲自采购17000只华北纯种笨鸡苗。“80万元投进去,没见回头钱,17000多只笨鸡每天还吃掉3000多元的粮食,当时有点想打退堂鼓。”李新括感慨地说,为了筹钱,他回深圳将一台吊车,以2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朋友。后来,鸭梨价格回升,4000只母鸡开始产蛋,每个鸡蛋售价1.2元,鸡肉每斤25元,当年赢利60余万元。

创业步入正轨,他萌生了“大干一场”的念头。为了发展电商,2015年,他扩大了养殖规模,共承包了260亩梨园、300亩的林地用来养鸡,形成了生态养殖模式。现在,已申请注册了“百年梨园”商标,建立了鲁燊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开设了天猫旗舰店。

为了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让贫困家庭“摘帽”,李新括的合作社吸纳社员246户,为贫困户提供了30个岗位,并为贫困户发放扶贫鸡苗2万余只,为周边养殖户提供订单150多万。去年,他的合作社销售总额达700多万元。

惠州电子企业落户乡村

300余名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

在冠县金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43岁的企业负责人孙汝水一边带着记者参观生产流水线,一边介绍说:“现在生产的这批手机振动器订单,共50万个、货款26万元。我们不接‘山寨’手机振动器订单,主要为华为、三星手机的子公司‘代工’,每月订单在500万元左右。”

孙汝水是冠县甘官屯乡邓官屯村人。此前,他在广东惠州一家韩资电子企业打工,后来和朋友一起买下了这个企业。“有一定积蓄了,还是想回来。”孙汝水说,一是考虑到家乡的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带着村民增收;二是家乡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政府对回乡创业非常支持。2012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冠县甘官屯乡成立了金成电子有限公司,开启了返乡发展之路。

他先后投资了500余万元,建了6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新上生产线15条。“手机振动器比较小,生产过程要求细心,所以我们招的都是女工。”孙汝水说,对第一批招入的女工,企业还专门送到广东惠州培训,让她们尽快掌握生产流程、技术。“对后期招入的人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大家掌握生产的技术。”回乡第一年,孙汝水给工人发放工资1200余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

好的发展势头,也让他作出了一个更大的决定:“将惠州的企业搬回来。”2016年,孙汝水将广东惠州电子企业的生产设备“搬回”了老家,扩大了生产规模。现在,孙汝水已在烟庄街道、东古城镇、斜店乡等建起8个加工点,生产的振动器型号达到了10余种,带动了300余名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增收。

“在这里打工,车接车送、中午管饭,轻松、干净离家还近,一个月能拿2000元到3000元的工资,挺好!”在生产线上忙碌的甘官屯乡前庙村村民霍焕英说。去年,孙汝水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余万元。“随着5G时代到来,企业的生产订单又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峰。”孙汝水说,他的企业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并不断改进、革新设备,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村里有了富民产业

20多名青年人回乡

“基地东面150亩12个棚里面种的是油桃、西瓜;西面200亩22个棚,里面种的是芸豆、香瓜;南面100亩,准备建设5座玻璃智能温室。”3月20日,在柳林镇大杨庄村文轩丰润果蔬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杨本凯说,现在他们正在积极争取纳入省发改委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

之前,杨本凯在济南从事房地产生意,经过几年的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并在省城定居。2016年12月,一直想为给村庄发展做点贡献的他,放弃在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了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杨庄村有1900多人。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给村里庄乡爷们儿办些好事。”杨本凯说。

村庄要发展必须有产业。“对没有任何产业底子的大杨庄来说,要想发展,只有先向土地要效益。”杨本凯说。他大胆尝试,组建起了文轩丰润果蔬专业合作社,按照“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推广高新种植技术。合作社流转本村600余亩土地,建设了30个冬暖棚、22个大拱棚、12个钢构大棚,种植油桃、绿色富硒西红柿、草莓等有机果蔬,建成了蔬菜标准园和生态循环产业园,并配套建起一座标准化气调冷库。

“俺加入合作社并承包大棚种植果蔬,一茬香瓜、一茬黄瓜、一茬西红柿,1.5亩的棚一年纯收入有4万元。”在大棚内,大杨庄村村民李忠海高兴地说,现在大棚里种的是香瓜、芸豆,“现在芸豆的价额每斤1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销售,很省心。”

“现在,村民参与大棚果蔬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有20多人。合作社帮扶全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余人。”杨本凯说,产业项目全部见效后,预计每年可创造1300多万元经济效益,“现在,看到家乡新变化,一批在外务工、创业的青年纷纷回流,这两年返村青年有20多人。”

新闻推荐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书法培训育新人

本报讯为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近日,冠县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定期的硬笔和粉笔书法培训活动。...

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冠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