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烟庄街道:“老把式”用上新装备

聊城日报 2018-05-30 09:37 大字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董凌云

5月26日,冠县烟庄街道王马庄村新建的连栋大棚里,满目青翠欲滴,绿油油的黄瓜顶花带刺,长势喜人。

村民刘怀超夫妇正在大棚里采摘黄瓜,去年11月,他们修建了占地3亩的黄瓜大棚,从4月份起到现在,他们收获了第一季黄瓜。“今天的价格是一块四,摘了约1500斤,统算下来,这一季黄瓜收入5万多块钱没问题,两季就能收回建大棚的成本。"刘怀超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他告诉记者,村里的马墨臣今年修建了3个连栋大棚,效益更好。

村民刘德全搞大棚种蔬菜已经10个年头,是个“老把式",过去一直用传统冬暖式大棚种植各类蔬菜。“种菜时间长了,传统冬暖式大棚的缺点也摸得很清楚。"刘德全说,这类大棚,虽然冬季保温效果好,但建设土墙占了棚内的使用面积,加上通风效果不好、夏季温度过高无法使用。

去年,冠县引导大棚种植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并在蔬菜发展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街道)建设500-1000亩高标准蔬菜温室示范园区,在其他乡镇(街道)建设100亩和200亩以上的高标准、专业性蔬菜温室示范园区,配备先进设施装备,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种及种植新技术、新模式。

“这么好的机会怎能错过。"刘德全抓住这个时机,在今年年初投资7万元建设了2亩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新式大棚采用钢架式结构,省去了传统土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节省了土地成本。同时棚体较高,不仅种植时更加方便,而且上下最多可覆盖三层薄膜,保温性能也提高了。"说起新式大棚的好处,刘德全侃侃而谈,“此外,新式大棚全部用薄膜覆盖,随处可以留口通风,控温控湿效果十分好,根本不用担心夏季高温的问题,保证了棚内蔬菜的健康生长。"经过刘德全的粗略估算,新式大棚的建设成本要比老式的冬暖大棚每亩节省60%左右。“关键是棚里的设备先进。"和刘德全的新式大棚紧邻的另一处新式大棚,是王马庄村大棚种植户张延春去年7月份建成的,他说,大棚里采用水肥一体滴灌技术,拧开阀门水自动流入菜苗根部,“省力省心还省钱",建成后种植的一茬黄瓜亩产量达到2.5万斤,令他欣喜不已。“和传统大棚相比,新式大棚的黄瓜亩产量提高了10%左右,最重要的是产量集中、色泽品相好看、口感更佳,价格也卖得更高一些。"张延春说。

烟庄街道党委书记么光宇说,在推进发展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大棚中,他们鼓励种植户引进蔬菜新品种及种植新技术、新模式,鼓励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和工厂化生产车间;对规模化蔬菜基地,着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标准化程度,保证质量安全,优先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该县还根据新建、改建蔬菜温室示范园区的亩数不同,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在俺村,大棚蔬菜种植是主导产业,不少农户都建设了新型温室大棚。"王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振虎说,在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王马庄村也走上了技术革新之路,10余户农户相继建设了新式大棚,用上了“新装备",总面积达70余亩,改良了蔬菜种植设施和技术后,亩效益大大提高。

连栋大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符合南北地块的现状,不用大规模流转土地,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直接建棚即可,建棚的技术日趋成熟,省功省力,所以,从去年开始,连栋大棚迅速兴起。“再过两年,传统的春秋大棚就会逐渐被取代。"王振虎说。

新闻推荐

冠县交警创新服务理念构建和谐民警关系

本报聊城5月20日讯(记者李怀磊通讯员李猛)为切实服务辖区群众,冠县大队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