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街巷之十县胡同:“十县”曾聚集办公崇文尚武还有美食传承
本报记者杨淑君实习生延玉雪
最近,一条“山东人不可不知的山东七大城市老街”刷爆朋友圈,其中,聊城古城十县胡同名列其中。十县胡同具体在哪?这里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或者传说故事?一时间,成为游客市民广泛关注的热点。
十县办事机构
设于此
明清时期,聊城因大运河而兴盛四百余年。在东昌府老城即现在的中华水上古城的西北隅,古棚街和关帝庙街之间有一条东西胡同,长约170米,宽6米多,即“十县胡同”。在清代,东昌府下辖九县一州,俗称十县,即: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恩县以及高唐州。彼时,各州县驻东昌府办事机构均设在这条胡同里,州县官员来府公干皆在此处落脚,这里曾车水马龙,十县官员由此下情上传,上情下达,这条街也因此缘由而得名。
清末民初,该街西首有座小型关帝庙,附近居民曾在此设“在礼公所”。“在礼”意取孔子《论语》之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十县胡同的这个公所名为“静思堂”,当年老城西北隅一代的居民常在关帝庙前聚集“在礼”,他们以戒烟、戒酒为主要信条,相互监督,也算是践行早期的健康生活方式。
清末至民国,老秀才李守素曾在这条胡同居住。平生执教私塾,桃李满门。他尤其嫉恶如仇,擅写讼状,人称“李老夫子”。他还熟于经史,爱好研究地方历史,搜集地方掌故,写过《东昌旧话》等手稿,还著有一部十二卷的《聊斋续志》,谈鬼说狐,影射黑暗政权,谴责贪官污吏。另外还有一位文人曾在此居住,那就是在聊城颇有声誉的篆刻家范敬修,他书法、篆刻功力深厚,现在“聊城宾馆”的招牌即是他的代表作。
据老街坊介绍,十县胡同还有尚武传统。民国年间,有十余人平素闲暇之时,喜欢聚在一起切磋武艺。其中,屠保君尤擅大洪拳,武艺精湛,是当年东昌府有名的武师。“每到元宵佳节,这些人便手举装有十几根大蜡烛的龙灯,跳跃挥动,舞上街头,如真龙出世”,这里的老街坊回忆,“十县胡同的龙灯”作为当年最受欢迎的民间娱乐节目之一,深深地留在了城关人的记忆中。
在崇文和尚武之余,十县胡同在聊城饮食界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十县的传统名吃,诸多名厨曾汇集于此。民国年间,十县胡同曾有一位“王甜沫”,真名叫王玉河。他每天清晨挑担子到城中心的光岳楼附近卖甜沫。他家的甜沫,以优质小米,稍加黄豆,拌上胡椒粒,磨成汁液,煮开后撒进豆腐丁、粉条、黑芝麻、时蔬嫩叶,味道醇厚有加。有当年民谚为证,“古楼西,有三好,王二的甜沫喝不够,丁宝兴馄饨别处少,张二麻子厚饼城里关外比不了。”
十书生同中进士成美谈
此外,这条胡同还有一则传为美谈的故事。乾隆年间,有一年京城大考,从江南结伴来了十位赶考的书生,他们在大码头下船后直奔古城而来,要浏览一下城中的历史名胜。他们观赏了光岳楼、万寿观、文庙、绿云楼、铺琼井等胜景,黄昏后住在了府衙前不远处的一家小客店里。
开店的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妻,膝下无子,度日艰难。小店偏僻,平时少有生意。今天一下子来了一群青年,老两口喜不自禁,殷勤照应倍加。考生中有个王书生,感染风寒,白天还轻,没当回事,夜间突然厉害起来,烧得迷迷糊糊,言语不清。老汉又是外出请医,又是买药、煎药,忙了个通宵。次日天气突变,北风大作,气温骤降,本是一群南国的文弱书生,身体就不适应北方气候,这一变天,又有几个书生得了风寒。老两口当掉家里值钱的家什为他们请医治病,老太太连夜为他们缝制夹衣。不几日,书生们的病情痊愈,就要奔赶考之路了。待他们临行前,二位老人又借钱给他们添加盘缠。书生们被老两口的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暗自相互告诫:今后一定要报答老人家的恩德。
转眼月余,书生们赶考回来了。老汉留他们住下,等待着发榜的消息。而十位书生在京城考试时,各自都留下了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古楼西府前小客店的地址,此次返回,打算在这里陪伴两位好心的老人多住些日子。
一日,东关馆驿栈住下了京城里专门来发榜的官员。次日,京城官员在府县官员陪同下,一起来到客店前,向书生们宣布喜讯,十名书生均高中进士,让他们进京面圣,等候授命。
由于当时朝廷整顿吏制,查处贪官。东昌府所属州县的主要官员有的被调走,有的被查办。因此,十名书生同时被封为本府十县的知县。后来,他们来府衙开会时仍然来小客店居住,对待两位老人像对待父母一样孝敬,一时传为美谈。
东昌知府为奖励两位善良的老人,特意拨款建起楼房,并赠匾一块,上书“十县居”,小客店相应改为“十县客房”。老人去世后,这座楼房及客店就改建成十个县驻府城的办事机构,一直沿用至清。“十县胡同”的名称也就由此流传至今。
新闻推荐
本报聊城9月22日讯(记者杨淑君通讯员胡海涛)记者从聊城市旅游局获悉,聊城大力发展乡村游,并确立了发展目标规划,近期将依托聊城资源特色,形成“一心四带七区”的乡村旅游空间立体开发格局,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