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乡环卫一体化助齐鲁乡村换新颜

大众日报 2015-04-01 01:15 大字

群众满意度测评跃居正数第二□聊城市市长王忠林

聊城市所辖8个县(市区)一次性通过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首批认定,在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名列第2位。工作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认识,坚决抓。去年9月份,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现场推进会,着力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认识。

二是明确任务,重点抓。重点抓了“六个有”:即“有基础”,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累计清理垃圾564万吨,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围路、围河问题。“有队伍”,重点抓了保洁队伍、清运队伍、处理队伍建设,目前,全市保洁人员达到1.8万人。“有设施”,去年,全市环卫设施投入达到2.3亿元,按照10户1个的标准,全部配齐了垃圾箱,全市密闭式专用垃圾运输车辆达1695辆,135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成了垃圾中转站。“有经费”,市财政设立了500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实行分类奖励。各县(市区)共投入资金8.9亿元。县、乡、村三级一般按照3:3:4的比例,共同承担垃圾转运费。“有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乡环卫一体化,各县(市区)都组建了环卫公司,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有变化”,截至目前累计硬化镇村道路2700公里,安装路灯5.6万盏,栽植树木57万棵,全市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群众观念明显转变,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加强领导,强力抓。建立专门班子,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现场督导推进,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召开了5次现场会,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严格考核奖惩,专门出台了考核办法,把城乡环卫一体化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明察暗访和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排名倒数后两位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要在电视台公开检讨;连续两次倒数第一位的实行末位淘汰,建议组织进行处理;年终,根据考核情况,核拨经费,评先树优。

四是营造氛围,共同抓。我们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共培训500多场次。通过宣传教育、广泛发动,全市上下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高度认同、全力支持、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氛围。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张润国

在2014年上半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调查中,东营市列第2名,年终调查中列第1名,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经验如下: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理顺管理体制。去年我市组织开展了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年行动,利用3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但由于没有实现县级统一管理,乡镇(街道)“各自为战”、村(社区)“各扫门前雪”,有些小区、老村、公路、河流、空地等区域没有纳入监管,存在管理盲点和死角。为解决这些问题,东营将原来的乡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工作模式,调整为县区“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将村庄周边的坑塘、沟渠,以及集贸市场、养殖小区、道路两侧、河道两岸等全部纳入环卫保洁范围,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规范质量标准。在实行市场化运作、明确各部门单位责任的同时,我们认真研究工作措施,加强统筹监管,有效地解决了单位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垃圾中转站等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用,以及环卫作业人员将垃圾就地填埋、露天焚烧和垃圾“搬家”等问题,确保了环卫保洁工作的高效有序规范运转。

三是强化工作保障,严格督查考核。成立了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市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日常工作力量,由市委农工办、文明办、城管局牵头,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5个督导组,分别联系督导5个县区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乡两级财政按照辖区人口人均120元的标准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列支1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村保洁员的工资。全市农村环卫工作年运行经费达到1.2亿元,农村保洁员月均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全部由各级财政承担。强化机制保障,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全市乡村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全市综合考核,考核成绩作为文明县区、文明村镇和人居环境奖评选推荐的前置条件。同时,坚持一手抓城乡环卫一体化,一手抓人文素质培养,实现了以“环境影响人、以人的素质提升改造环境”的“双提升、双促进”。

城乡环卫一体化步入新常态□临沂市副市长边峰

临沂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境内镇村布局分散,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难度很大。临沂把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监督考核,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一是高点定位,实行“三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点定位,将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典型引领工程、农村环境千村整治提升工程、美丽村镇连片工程的基础项目和必查内容,作为生态临沂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理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制、配套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健全农村保洁队伍、深化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推行环卫保洁物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了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各县(区)和乡镇(街道)环卫主管部门全面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了县区统管、乡镇组织、村居实施的三级环卫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规划引领,突出“三位一体”,夯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组织编制了《临沂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14-2020),对全市环卫设施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临沂市区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和生化处理场各1座,每个县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每个乡镇建设一座生活垃圾收集站,每个村按照15到20户配备1个生活垃圾桶,或每千人配备1个垃圾方箱,每一户配备一个小垃圾桶。

三是加强保障,坚持“三级投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市财政投资3000万元,为乡镇购置专业垃圾转运车辆76辆。同时安排专项资金2655万元,对按标准配齐垃圾桶、垃圾方箱等收集设施并一次性通过验收的村居,按照设施总价值的1/2进行奖补;对第二次通过验收的,按照设施总价值的1/3进行奖补。县区财政重点投入,各县区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经费列入预算,建立了常态化投入机制。乡镇村居多元投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县、乡、村按一定比例分担城乡环卫一体化投入。2013年以来,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乡镇、村居投入累计达4.56亿元。

电话调查群众满意度居全省首位□烟台市莱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姚秀霞

烟台市莱山区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先导,作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生态文明、产业支撑、富裕农民为体系的整体链条,起到了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拉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叠加效应。在2014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居全省首位。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现城乡垃圾的一体化处理。莱山区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专项运行经费,对农村垃圾进行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市场运作、管干分离”的长效机制,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一处日运转能力300吨的大型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03个地埋式全封闭垃圾中转站,购置各类专业运输车辆30多台、垃圾桶10万多个,从北部城区向南部山区实现了环卫设施的全覆盖。全区每户配备1个垃圾桶,每村建设1处垃圾中转站,每天统一处理1次生活垃圾,使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网络真正延伸到了每村、每户。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村居环境卫生全部委托物业公司保洁,真正实现了管干分离。为避免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恶性循环,我们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在区、街、村三级监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环卫监理公司,实现每村1家保洁公司、1名村居监督员、1名环卫监理员,对全区范围内的环卫保洁情况进行专业化监管,真正将各个环节的环卫工作落到了实处、管出了成效。

二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乡环境的一体化治理。加强路域、山体和水系生态绿化,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2013年和2014年我区分别安排5000万元、8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奖补。目前,已建成了各具特色的6个示范村、1条总长40多公里的示范带和3个示范片。

三是坚持环境治理和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实现以城乡文明引领与巩固提升环境建设成果。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明建设和文化塑造,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社会风气,为维护城乡环境建设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群众满意度调查进步幅度全省最大□冠县县委书记牟桂禄

去年以来,冠县认真贯彻省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部署,立足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多等县情实际,通过创新模式、健全机制,走出了一条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子,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乡村文明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第三次农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跃升100多个名次,进步幅度全省最大。大突破缘何而来?

一是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三项模式”。打破乡镇(街道)地域界限,改变“一镇一站”作业模式,按每处转运站服务7万人左右的标准,在全县建设了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共节约建设用地80亩、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节约200余万元。市场化运作,成立“冠县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垃圾收运、分拣、保洁工作。创新垃圾处理模式,增加分拣环节,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

二是严把关键环节,实现“三个覆盖”。环境整治全覆盖,从2014年9月起全县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头巷尾、坑塘沟渠、路域河道的积存垃圾得到彻底清除,村容村貌显著改观。环卫设施全覆盖,每处垃圾分拣转运站配备1套分拣设备、1台装载机、1辆转运车、7辆收集车,村庄每100户配1辆保洁三轮车、每10-15户设置1个垃圾桶,全县共配备垃圾分拣设备10套、装载机10台、转运车10辆、收集车70辆、保洁三轮车2200辆、垃圾桶1.8万个。作业队伍全覆盖,每处垃圾分拣转运站配作业及管理人员6名,设环卫监督员7名;按村庄人口2‰-3‰的标准配齐保洁员,人口少的村庄至少配1名,全县共配保洁员2200名。

三是确保长效运行,健全“四项机制”。建立资金统筹机制,采取“建设资金财政统筹、运营经费三级共担”的办法,分拣转运站建设、环卫设施设备采购所需资金3000万元由县财政承担;运营经费按每户每年150元统筹,按3:3:4的比例由县、乡、村三级分别承担。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县督导组对各乡镇(街道)所辖村庄的垃圾清运、日常保洁等进行不定期抽查,现场打分,全县通报,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全县千分制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摒弃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等不文明行为。

新闻推荐

冠县梨园文化观光周举行

4月1日至8日,“冠县第十届梨园文化观光周暨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冠县“中华第一梨园”风景区举行。据了解,此次活动采取“民间主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将“七个主题日”与...

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冠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