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坐卧舒适的冠县史庄圈椅

大众日报 2015-03-27 01:19 大字

□许永飞杨庆军报道

本报冠县讯“史庄圈椅最难做的一道工序就是椅圈,俗话又叫呕圈。它可以说是制作圈椅最考验技术的工序。”3月18日,在冠县辛集镇史庄村,史庄圈椅传承人张之彦扶着刚刚制作好的一把圈椅介绍说。

据了解,史庄圈椅因产于史庄村而得名,属祖传手工绝活,至今已传九代,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清朝初年,史庄村有一木匠张氏,不仅手艺精巧,而且善于创新。他利用柳木,借鉴太师椅款式,几经创新而成。经历数代传人的改革和发展,史庄圈椅最终形成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独树一帜的造型特点:圈扁适当,美观大方;重心适中,坐卧舒适;不用铁钉,组装严紧,结实耐用。

据史庄村一位老人说,曾经有人拿史庄圈椅做实验,让一人坐在圈椅上,一头牛拉一圈,圈椅都没散架,因此有人用“坐上一人牛拉不散”来形容史庄圈椅的坚固程度。“史庄圈椅选料严格,只能用柳木和桑木制作。”张之彦解释说,这类木料具有中软性,湿时软,干时硬,工艺性质好,在加热时可以弯曲。因为本地柳树普遍,因此制作史庄圈椅大都用柳木。史庄圈椅制作精细,不动锯、不动尺子,只用一把刨子。依照祖传工艺,史庄圈椅制作要经过十道工序,首先要根据木料的自然纹路劈开,然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将这些木料放在大锅里经过高温水煮,再用火烤,反复晾晒后适时用工具制成需要的形状,整个过程,不用钉,而是用铆榫。“制作一把圈椅大概需要三天多的时间,外表全是‘白茬\’,不涂漆料。”张之彦说,一对大的史庄圈椅卖700元,一对小的卖500元。去年,他共卖出15对史庄圈椅。

“现在,史庄圈椅和其他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传承乏人的难题。”张之彦直言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庄圈椅的使用价值在逐步减弱,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少,村里的老传承人也都改行。“原来村里有6家做圈椅的,现在只有张之彦这一家了。张之彦的孩子也会做,但是也不打算长期做。”辛集镇文化站原站长常涛遗憾地说。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史庄圈椅,县文化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了对史庄圈椅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冠县文广新局文化馆馆长董凤成说,目前,史庄圈椅已被列入聊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正在对史庄圈椅款式、工艺进行改进、整理、保存,并积极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凤成说。

新闻推荐

第一书记驻村后,老支书坐不住了

□本报记者李梦王兆锋本报通讯员王迪刘玚进入暑季,冠县梁堂镇陈菜庄村65岁的支部书记燕凤军,琢磨着该给村头的健身广场建个顶棚了,这样雨天,村民也能在广场上玩了。...

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