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用市场之手扫靓城乡
□王迪高朋报道在冠县清水镇垃圾分拣站,分拣机正在进行垃圾分拣作业,分拣出的泥土、菜叶等可降解物质将进行积肥或就近掩埋。
□本报记者李梦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王学广王迪
1月18日,记者来到冠县辛集镇垃圾分拣转运站。蔚蓝的天空下,一排排橘色的垃圾清运车整齐排列,一旁的分拣员将垃圾倒入分拣机,不一会儿就将垃圾分成了两堆。自冠县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以来,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相继完善,农村卫生环境显著改善。
“冠县在2014年度‘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名列第3名,得益于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积极引入了市场机制,同时创新乡村垃圾分拣模式,大大降低了转运成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经济欠发达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新路子。”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峰说。
一竿子到底
市场化杜绝“各扫自家”
冠县是农业大县,有760个村庄、农业人口近70万,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面临着量大面广、群众接受时间长、财力弱等现实问题。
为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子,冠县打破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老模式,成立了冠县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全面负责垃圾分拣转运站建设管理、村庄主要街道日常卫生保洁、垃圾收集、分拣转运及作业队伍管理监督等工作。
“我们按照每处转运站服务7万人左右的标准,建设了10处生活垃圾分拣转运站。10处垃圾分拣转运站的管理人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每处转运站设一名站长、一名副站长和4名作业人员。”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乃庆介绍说,转运站除对进站垃圾随时分拣处理外,还要负责服务范围内村庄的垃圾清运收集、保洁人员管理等工作,真正实现了“小单位大作用”。
“如果以乡镇为主体,由于认知程度、财力等差异,一方面会造成标准、制度、管理、考核等不一致;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虎头蛇尾,一阵风。现在的办法从干到管到考核一竿子到底,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推诿扯皮和‘各扫门前雪\’的现象。”杨乃庆说。
垃圾瘦身
约六成垃圾“变废为宝”
上午9点多,随着第一辆垃圾清运车进站,记者面前的这个大块头——垃圾分拣机运转了起来。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堆垃圾被送进一个大型的垃圾分类箱中,随后,垃圾分类设备开始利用垃圾不同成分的物理特性进行筛分。不多久,垃圾分类箱下层的两个出口开始“吐出”不同的东西,一边是塑料袋、泡沫等不易降解物质,另一边则是泥土、菜叶等可降解物质。
“我们把这些可降解垃圾转运到旁边的堆肥场,进行高温积肥或者就近掩埋,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塑料等不易降解的垃圾,直接运到聊城垃圾发电厂燃烧发电,实现垃圾资源化。”杨乃庆指着分拣出来的两堆垃圾告诉记者,从分拣转运站运行一个多月的情况看,不易降解垃圾和可降解垃圾比重约为四比六,也就是说,大约六成的垃圾可以用作积肥或就近掩埋,大大降低了垃圾运输和处理成本。
杨乃庆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县每天进站垃圾300多吨,通过分拣,有180吨左右垃圾可以就近处理,按每吨垃圾处理费52元计算,每天可以节省垃圾处理费近万元,一年下来能节省近400万元。如果再算上运输和车辆损耗费用,节省的还会更多。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各站垃圾分拣设备和垃圾收集车也是由县内企业生产的。“垃圾收集车是冠县的犀牛重工生产的,垃圾分拣设备是双利集团生产的。”杨乃庆说,通过县内现有企业,挖掘企业发展潜力,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多元发展。
机制保障
打造城乡一体常态化
资金是困扰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现实问题,面对经济欠发达、财政资金有限的实际,冠县采取“建设资金财政统筹、转运费用三级共担”的办法,保障城乡一体化顺利进行。
“先期用于垃圾分拣转运站建设和环卫设施设备采购的资金3000万元由县财政承担,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顺利启动;每年2600万元的后期转运费用按每年每户150元统筹,由县财政、乡镇(街道)财政、村民按3:3:4的比例承担。”杨乃庆介绍说。
这一举措的实施,既保证了环卫一体化工作正常运营,也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村民以往对环境脏乱差问题熟视无睹的态度,不仅需要人员、设备的投入,更需要机制和监督的保障。”杨乃庆说,实施转运费用三级共担的机制,村民不仅是受益者还是监督者,通过上缴费用,可以规范村民自觉倾倒垃圾,还可以对保洁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同时,冠县将投资300万元建设信息监控平台。在每个垃圾桶上安装扫描码,在收集车上同时配置识别系统,当垃圾桶往车上倒垃圾时,该垃圾桶的信息自动和清运车进行识别扫描,信息直接传输到中心监控系统。这样就可以在信息监控平台中查看每辆车每天、每次清运垃圾的情况。
■书记点评新机制保障新常态冠县县委书记牟桂禄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举措。冠县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的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垃圾总量减少、资源再生利用、管理一竿子到底、投资数额适中、操作简单快捷、社会效益显著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路子,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常态。
新闻推荐
□孙善旭蒋鑫报道3月14日,在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秀才,指导大学生制作郎庄面塑。冠县团县委联合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
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