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巍哉武训 ———读瞿旋的《武训大传》

日照日报 2013-09-28 20:30 大字

徐璧如

武训,是国人的一个心结,他的形象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编者荐言说:读武训就是读中国。作品封面上写着:在未来的时代,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在地球上匆匆走过。这些话意味深长。

几年前,当代著名出版人安波舜对瞿旋不无遗憾地说:山东是一个出孔子、孟子、孙子、武训等人物的文化大省,可惜很少有人去写他们。他建议瞿旋写写武训。瞿旋当即说就叫《武训大传》。突兀而出一个“大”字,瞿旋是凭着一种文化本能这样说的。

瞿旋对武训并不陌生,对武训的批判给他留下过印象,因为其它采访任务他在冠县得到过一本《武训资料全集》,尽管这本资料是为了批判武训整理的,他却从中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武训。

写过《侦察连》《惊天动地》《大改制》等长篇小说的瞿旋,以独到的目光,超越的理念,让武训重新走入人的视野。当厚重的《武训大传》面世时,全国各地数十家报刊作了采访、报道,数家影视公司抢购版权,引起强烈的轰动。

有人说:“好的小说是以金刚石为内容,以无色透明的水晶纸包之”,这话说得入骨三分。作者以儒释道的高度重新整合,写出了一个新生的、合乎历史真实的武训。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底稿,为读者奉上了精神盛宴。瞿旋成功了!

《武训大传》不但还原了一个鲜活的武训,更给读者以哲理的思考。人物骨子里隐含着被人忽视的大精神,既有要饭办义学,更有不断行走、劝诫、救赎的大姿态,使其具备了文化教父的色彩。孔子是文圣,武训就是学圣。《武训大传》完全可以与《甘地传》《耶稣传》等巨作媲美。

合上书本,武训站在云端里高邈超脱,旷博深远,俯视着芸芸众生,面露微笑,他想告诉人们什么?

以往作品带给人们心中的武训形象,是一个埋汰、卑琐、讨饭办义学的乞丐形象。瞿旋一直在想,武训真是这样吗?

甘地说:追求真理的人应该比尘土还要谦虚,人们可以把尘土踩在脚下,但是追求真理的人必须谦虚得比尘土还要轻。只有这样,也只有那时候,他才能够一瞥真理。甘地还喜欢一段话:唯有抛弃妻子富贵的人,抛弃生命的人,才能够从上帝的碗里喝水……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自苦自卑,为了真理死而不辞;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全部家当就是一根充当要饭棍的橄榄枝,一破袍,一薄被,一水杯,夜宿酒桶,数满天星星。每天快乐无比,充实无比,不为形役,不为物役。

可贵的是,瞿旋即把武训放在人性原点上,又心怀敬畏,接近他的本性。从而从他卑琐的外形下,看出了圣哲的风骨。

他不再是疯疯癫癫的叫花子,而是衣着破而不脏,陋而不垢。其深微的思想情感,发散着诱人的魅力之光。

作者缜密地铺垫着武训把磨难当成修行,把苦难当成欢乐的乞学之路,每一个特写都给人扎实沉稳、温馨清澈的感觉。再加上特异于人的苦行,就有了一种意象,一种佛光的投影反衬其不凡的特禀。他的傻、糊涂,实在是一种大智慧、大明白;他的坚韧、固执,实在包含着大悲悯、大理性的情怀;他那对世俗讥讽的隐忍,与对举世褒扬的平静,是彻底的觉悟;胸无机算,犯而不校,默而不辩的木讷,却内含聪明;目不识丁,却智慧天纵。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他的胸怀里奔流着稳静的力和朴素的善。祥和、从容、高贵;他心里有个善字,写在天上,也写在地上;他一生疏衣弊食,无妻无子,无色声香味触发,此乃如来所为;无物无竞,以柔克刚,又深得老子三味;淡泊自甘,戏辱不较,极具仙人之风。佛也?仙也?圣也?武训呼纳天地之气,吃万家饭,风洗澡,雨梳头,家在天地间,日月星辰树木动物都是他的兄弟。他的境界是接天的。

有人说:被称为世界三圣的释迦牟尼、基督、苏格拉底,他们没有一个文字留给后人,他们用自己的精神和人格,给世界留下了以生命写成的文章。武训何尝不是如此!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伟人的生活是一篇长期的殉难史。悲怆的命运要他们的灵魂在物质和人事的悲伤、疾苦以及病痛的铁砧上经受过锻炼,由于他们的不幸,才造成了他们的伟大。”

这极具震撼力、冲击力和全新的处理,使文本、人物都具有了史诗品质,展现出庄严、崇高、宏大的诗性特质。升华为一种宗教精神。

所以梁启超评价武训曰:奇节瑰行,得天独厚。

教育家舒新城说:他不但是一个教育家,而且是一个宗教家、哲学家……

在中华民族基因的版图上,武训是一个特别的因子。颜渊曾赞扬孔子:弥高、弥坚。放在武训身上,恰如其分。

巍哉!得大自在者,武训也!

瞿旋对武训精神的还原和开掘,是一项不可磨灭的文化业绩。

作品既表现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又呈现出时代的风云流变。以武训行乞办学为主线,穿插进他与一个劣绅数十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搭建起戏剧冲突的庞大结构。再辅以武训与士绅、官衙、义军、丐帮以及乡约宗族的矛盾,展开了一个时代的广阔背景。场面宏大,人物鲜明,情节紧凑连贯,环环相扣,层叠相生,衬托出武训的广阔心性,大善根底。

书中对清末的乡村治理、乡约组织的描述,提供了当时乡村景观,再现了当时的文化生态图景,丰富扩大了读者的视野,更突出了武训这一形象。

作者试图通过对“人人可以成圣贤”这一精神的解读,围绕格物致知、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结合晚清的改革思潮,对儒学进行全新的、颇见才气的阐释——— 把原始儒学中朴素的民主、民生思想,注入到日常生活伦理纲常中去,建立新的伦理秩序。结构、建构“内圣外王”的新内涵,确立“天人合一”万物平等一体的新解读,构建符合当下思潮的人文大和谐、自然大和谐的儒学新体系。

这一切,不独体现在乡村士绅、知识分子的讨论中,更是通过武训原始、素朴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就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三言两语,深中肯綮,让人心服口服。如“人本来就有个善字在心里,只要用个诚字,一层层往里找,早晚找到了,再把这个善字往外推,早晚推遍天地万物,不就‘内圣\’了,也就‘外王\’了?”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命题的大众解读,哲理的抽象深奥,与实际生活黏贴在一起,变得清晰可懂,也易践行。武训虽没上过学,但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加之天生内秀,他的顿悟就不是偶然的。他的经历也说明了人人皆可成圣贤的道理。能把哲学、故事、人物结合得这么水乳交融,并且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在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无疑是大手笔。

而这一切,都得力于作品独具特色的语言。以民间话语为底色,加之书面语处理的传统叙事方法,极好地体现了文化阐释之美,文化氛围之美,文化智慧之美。形成了华美的人文风格。

语言这个载体,是作家精神质地的直接体现。《武训大传》语言华丽,理清义正,传统文化的养分滋养着文本,不疾不徐,舒张有致,某种程度上,很有《红楼梦》的内在神韵。遣词造句,分析事理,由此及彼,环环相扣,鞭辟入里。大段的直白、叙述,不仅不平瘪,相反华丽绝伦,哲理意蕴,内含其中,像由远及近的雨声,声声入耳,清凉入心。一些富于哲理的呈现,自始至终萦绕着一种神秘的诗意,展现出生命本色的沧桑、苍凉和浑厚。

艺术的张力,是衡量一部作品份量的重要参数。《武训大传》的感性描写与理性叙述构成互动的美学品质。作者都赋予浓郁的诗的意蕴和悠远的韵致。那道德感、伦理感的升华,给读者以自赎的慰籍;那温暖的情怀,触摸了人类最柔软的心灵脉动。却无碍蕴含大气,吞吐一个时代。

作者创作了无愧于时代的精典。打磨还原出的武训的魂魄精神,是华夏一宝,世界一宝,是人间神器,胜似赤金,贵如瑰玉。

“神奇的氛围像水一样沐浴着他,香烟氤氤氲氲,蔚成一派飘渺的氛围,像雾一样笼罩着他,仿佛把他汽化了,轻轻盈盈,舒泰如怡,像飘入了天国,脸上浮起一缕恬淡。那缕恬淡,仿佛化出一阵清风,吹拂着你,入怀,入心……” 

新闻推荐

登征婚启事引来窃贼征婚对象“骑”走她的车

本报讯 想找个老伴共度晚年,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但没想到与一名男子见面后,竟因轻信对方而损失了一辆电动车。近日,刘女士想起这件事便感到郁闷。刘女士是冠县人,今年50多岁,离异后因年纪越来...

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