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聊城:赏非遗手工 寻乡愁记忆 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聊城展区观展侧记之二

聊城日报 2021-09-18 10:36 大字

图一:东昌叶雕

图二:高唐麦秸画

图三:度假区魏氏柳编

聊城浓郁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绚丽多姿、让人惊叹的指尖艺术,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聊城展区展出的非遗项目——东昌叶雕、高唐麦秸画、度假区魏氏柳编,就是重要代表。

■文/赵琦 图/田柏林

东昌叶雕:张弛有度 返璞归真

“这真是在树叶上雕刻的?树叶还能雕刻出这样的作品?”在东昌叶雕的展位前,经常能听到类似惊讶言语。9月16日,博览会开幕当天,一件件东昌叶雕作品刚摆上展台,就迅速吸引了一群游客。他们簇拥在一起,欣赏着,品味着。

瞧,树叶上的佳人宜喜宜嗔,裙裾的翩然之感跃然纸上,旁边胖娃娃的脸颊肥润可爱,颇有喜感。“连年有余”“一帆风顺”“并蒂莲花”等主题图案以及各种人物形象在一片树叶上,展现出极具张力的艺术性。

叶雕采用法桐树叶,有干雕和湿雕之分,运用了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多种现代美术工艺。在欣赏时,很多人会问:“干树叶一捏就碎,怎么还能刻出图案?”东昌叶雕第五代传承人吴金芝说:“其实叶雕的制作工艺很复杂,一片树叶要经过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数十道工序,最后才能制成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叶雕作品。”

吴金芝还现场为大家讲起小故事。据《吕氏春秋》记载,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这就是“剪桐封虞”的典故。

高唐麦秸画:材美工巧 最美乡愁

利用麦秸的自然色和材质特殊性,高唐麦秸画第五代传承人李志海完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麦秸画作品。本届博览会专门设置了600平方米的“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高唐麦秸画参与其中。

“小时候家里种着麦子,我也收过麦秸,但没想到还能做成画,真是大开眼界。”一位年逾六旬的游客赞叹道。

“油画、国画等形式很常见,但用麦秸作画,就全国范围来说,仍是极少数。”李志海说,“需先将麦秸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熏烫,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熏烫部位灵活处理。麦秸画也融合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艺术手法。”

“这样的作品形式很新颖,仔细看就能发现其中每个地方都是用麦秸一片一片粘起来的,而且都是纯手工制作的,每一件都可以称为单品,很适合古朴自然的装修风格。”济南游客李泽亚拿着一幅麦秸画爱不释手。

“高唐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是国画大师李苦禅和著名书画家孙大石的故里。麦秸画的艺术形式,是对‘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宣扬,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弘扬。”李志海说,“在往届博览会上,很多国外游客也很喜欢麦秸画,不少作品已经走出国门。”

度假区魏氏柳编:与时俱进 走向世界

柳编,蕴含着浓浓的乡愁记忆:在冰箱还没有普及时,家里人总会把剩下的肉放在竹篮里,用一根绳子悬于房梁,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猫叼走。可见,这样平常的菜篮子也蕴含着人民的智慧。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享有“农耕文明活化石”的美誉。度假区魏氏柳编第六代传承人魏福庆匠心独运,老手艺加上新设计,赋予了柳编新的内涵。

魏福庆自主研发出铝丝编织工艺品。为献礼建党百年,他结合时代主题,按照1∶66的比例编织出天安门模型,并将其带到聊城展区,让更多人看到了聊城指尖上的独特艺术。这件模型重200多公斤,长2米、宽1米、高69厘米,采用直径0.5毫米—2.5毫米的铝丝材料。整个模型金碧辉煌、工艺独到,是一件意义非凡的“生日礼物”。

“在工艺上,运用径编、立编、拧编、平编、花编、钉串等多种技法,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等手法,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虚实的浮雕般艺术效果,增添了色彩层次。”魏福庆说,如今,编织技艺这门古老技艺历久弥新,成为一种时尚。

“这种小熊卡通挂坠,年轻人很喜欢,一天的销售量就有几百个。发财树寓意很好,成年人更偏爱,今天也卖了50多个。”度假区魏氏柳编销售人员黄仔会是福建人,与魏福庆是老朋友。由于喜欢度假区魏氏柳编,他特地到聊城学习柳编技艺,已经学习了5年。

借助网络途径,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成为度假区魏氏柳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我拍了下现场,40分钟播放量1万多。之前制作的视频,最多的播放量在2.8亿人次左右。我还会定期在直播间开培训课,很多小孩子也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魏福庆说,“借助各种展会的影响力,很多国际友人开始线上跟随我学习,魏氏柳编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山东手造”的兴盛,正是因为找到了艺术和时代的结合点。在工业生产加速自动化的今天,人们反而想念指尖上的温情,而“聊城手造”巧借天然,突出意趣,作品来自自然而高于自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指尖上的聊城,正在带领更多人赏非遗手工,寻乡愁记忆。

新闻推荐

小锦鲤“游”出5亿元大产业

本报讯(记者孙克峰通讯员张小丽)高唐县将小锦鲤发展成大产业,目前年育种繁育能力达2亿尾以上,产值达5亿元,被誉为中国锦鲤第一...

高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唐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