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飘香入画来

铜川日报 2021-01-07 07:14 大字

新华社济南1月6日电(记者 陈灏)20多平方米的“草艺斋”里,5名村民小心翼翼地剪开麦秆,熨平、粘贴、烙烫,一条用小麦秸秆剪贴出的巨龙逐渐显露雏形。在他们身后,数十幅题材不一的成品麦秆画挂满了墙壁。

以往被付之一炬的秸秆,在山东聊城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河崖孙村村民的手里,被注入了艺术的灵魂。

“元旦当天我就来做麦秆画了,平时只要没事我都会过来。”59岁的村民孙玉荣参与制作麦秆画已经一年,她边分解底图边告诉记者,这份工作既能顾家又能挣钱,还能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她干得很有劲。

制作一幅麦秆画,短则三四天,长则一个月。正带领当地村民制作麦秆画的高唐县民间艺术协会负责人囤景义说,麦秆剪掉关节、浸泡、破片、熨平之后才能作为麦秆画的原料;村民们需要将底图分解,按照不同部分剪贴麦秆、组合、烙色,看似简单其实冗繁。

孙玉荣的背后放着她单独完成的一幅作品。记者看到,画面上荷叶有卷有舒,鹭鸟翎羽清晰。“羽毛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麦秸层层粘出来的。这是个细致活,做不快。”她告诉记者,这幅画的价格是700元,“不打折的”。

在河崖孙村,参与麦秆画制作的村民有30多人。囤景义介绍,这些村民多数都是刚脱贫,做得多的一年能挣两三万元。平时他们也可以拿着分解图在家里做,不用每天“打卡”上班。产品也一路畅销,去年销售收入20多万元。

农民通过传统民间艺术增收、传统民间艺术通过组织化生产打开市场——在河崖孙村,这一转变并不仅仅体现在麦秆画上。

河崖孙村是著名书画家孙大石的故乡。2019年,三十里铺镇政府搭建的民间艺术产业平台落户这里,村委会、民间艺术协会、农民合作社、销售企业多方联合,推动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产业化。

目前,河崖孙村已经有麦秆画、葫芦雕刻、根雕、书画等10多个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种落户,形成了100多个产品系列,带动6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占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

河崖孙村村委会办公楼上,一个600平方米的新手工车间正在装修中。村干部王庭安告诉记者,村里今年计划引入粘花、草编等相对容易商业化的传统手工艺术品种。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三十里铺镇党委书记张立民说,三十里铺镇文化氛围浓厚,有“独门绝活”的民间艺术工作者也很多。当地正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相结合,以传统文化引领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新闻推荐

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德策通讯员王洪占)2020年12月31日,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举办庆元旦教职工乒乓球赛。本次比赛遵循...

高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