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重构乡村生活 农村大众报评论员郭杰

农村大众报 2020-04-27 15:24 大字

三进城市的高唐县赵寨子镇小朱寨村农民朱成龙再次回乡。这次和以前不同,他掏出多年积蓄,在老家开了一家家常菜馆,说要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的越来越多。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村庄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要说上项目,就是挖沟修渠,常常连个帮手都找不到。对此,人们感慨:没有人,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很难。

外出务工者选择回到家乡,也顺应了乡村建设对人才的渴求。外出务工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懂管理、善经营、敢创新的能人。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设施提升、资金投入,更需要大量掌握了现代理念的人才来支撑。

一个个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近就地就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新气象,看到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新转变,也看到了打通城乡“最后一公里”的新契机。

房春香返乡创业,在郓城县侯咽集镇碱店村创建汽车用品公司,招收近百名村民进厂打工。

大学生张可可和丈夫杜祥辞职回到杜祥老家沂南县苏村镇大杜庄村,直播奶奶缝小棉袄,推销家乡产的小米、芋头、生姜和辣椒酱等农产品……成为拥有63万粉丝的“网红”。

昌乐农民王立刚从北京回到家乡创业,先后创办了一家公司、两家合作社,带动460余人就业,其中返乡农民工155人。

一个个返乡就业创业者,办企业的的房春香们是一种类型,展示乡土文化,带动农产品销售的张可可和丈夫杜祥们是一种类型,直接投身农业生产的王立刚们也是一种类型。他们在乡村搭起一个个平台,身份从农民工变成了老板、网红和农民的合伙人。

家门口打工,重构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模式,也在重塑人们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印象。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坚信自己除了务农、打工还可以有不同出路的新农民,也看到了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老农民。正如朱成龙所说,“虽然在城市奋斗这么多年,但咱不一定非得立足城市。只要有本事,在乡村照样能拥有自己的一份小事业”。

新闻推荐

徒骇河大桥悬灌梁合龙

□记者常青通讯员常钊报道本报聊城4月17日讯今天上午10时30分,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投资、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高...

高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