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画的出头之日

农村大众报 2019-09-02 14:10 大字

朱家征

我的书桌上,有一幅“连年有余”,画面中荷花和鲤鱼闪着金光,这幅画的材质是麦秸,作画的是我们高唐县的一位农民。遇到这幅画是在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

那是去年的夏天。爸爸带我去济南,我们来到省文博会会场。各种艺术品琳琅满目,在一个展位前,一位韩国友人正在和一位中国老艺人交谈,韩国人不时伸出大拇指,最后还买下一幅画,这个展位就是我县的麦秸画展位。老艺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叫李志海,60多岁。祖孙三代,传承着麦秸画工艺。麦秸经他们之手竟成了书画佳品,劳作之余,创作不息。那位韩国友人也是麦秸画家,比较对照一番,他更欣赏中国的麦秸画,融入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气质。自从参加了文博会,李志海的日子变了,他加入了县民间文艺家协会,麦秸画也被推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他卖一幅画,就相当于一二亩地一年的收成。济南一家国际艺术品经销公司找上门买走他的作品。

一个中国农民,用农业下脚料,做出了让世人赞叹的艺术品,李志海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让他崭露头角的好时代,尽管是一介布衣,也有机会走上省文博会的展台。同时,这又是一个从物质追求、实用主义到精神追求、审美主义转变的时代。而他的祖父和父亲,虽然也怀揣好手艺,但祖父赶上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战乱的年代,哪有心思去创作;父亲在吃不饱的岁月里带家眷闯关东,手艺在身也默默无闻。不过,他们家却一直将这门手艺作为“传家宝”传下来,相信这种艺术品终有出头之日。

李志海与父辈境遇不同,中学时,他遇到了一位下乡的老师,一所大学的美术教授。通过这位老师,李志海掌握了素描与写生,知道了西方绘画和中国传统画的差异。

不出所料,他高考落榜了。拿起锄头的手,仍然没有放下画笔。他自费来到河北美术学校学习工艺美术,几十个学生挤在集体宿舍的大通铺上,吃最便宜的饭。

从田间回来,他总是一头扎进一间偏屋里,那是他的麦秸画创作殿堂。没有课本,全凭摸索,他把传家宝手艺和素描、中国写意画等元素融合,时常弄到深更半夜。

正是凭着一股热情,他找到了麦秸画的艺术神韵,他的画中融入了乡村情感、人生思索,以及对麦秸特性的熟练运用。

在文博会现场,见缝插针,我和李志海交流了半个多小时。我被这个农民家庭对手艺的自信所折服,这种自信源自祖孙三代对这门手艺的不变的认知——这是民间难得的瑰宝。正因为这种自信,这门手艺历经百年沉寂,才没有失传,加上李志海的重塑,终于在今天大放光彩。

临走时,爸爸买下了这幅画。我把这幅画放在书桌上,还写上一句话:沉寂怕什么,只要自信在,就是麦秸画,也会放异彩。

从那以后,麦秸画就成为我的“励志符”。刚进入高中时的不适应,遇到难题时的焦躁,都被这个“励志符”一声声喝退。我收获了步入高中后成绩的第一次大幅提高。我想,是这幅画激发起我的自信,自信又成为我未来奋斗、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高唐一中高一23班)

新闻推荐

返乡大学生成农产品网销“达人” 让更多农民尝到“互联网+农业”的丰硕果实

□本报记者孙亚飞本报通讯员郭洪广近段时间,高唐县固河镇刘菜园村的返乡大学生崔学彬在自己的电商店...

高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