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传“牛斗虎”
□本报记者 路子强本报通讯员 刘世琳
在高唐县汇鑫街道王签庄村委会,有一间专门存放文化用具的房间,其中的彩色龙头、牛头面具格外醒目。据介绍,这是表演“牛斗虎”的道具。“牛斗虎”是王签庄村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是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牛斗虎”的第四代传人、90岁的贾安成老人介绍,道具用竹篾扎起骨架,用毛边纸一层层糊好,再用彩笔画成龙头、牛头模样。表演开始,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两只牛虎奔腾跳跃做打斗状。因道具牛健壮硕大,性情刚烈,整个表演有勇猛进攻之势,又有谨慎防守之妙,观众十分喜爱。
据贾安成老人介绍,“牛斗虎”起于清朝末年。当时村内有位财主叫贾义督,他爱好武术,农闲及傍晚常约武术爱好者一起在家中习武。一日,有位来自山西太行地区的习武师傅李长林前来拜访,向贾义督提出愿在贾家住下,切磋武艺,结拜练武之人。清末社会动荡不安,贾义督早有聘请武师看家护院之意,加上李长林武功了得,便答应李长林。村里及邻村武术爱好者纷纷前来切磋武艺,在当时形成家家懂拳脚、户户能习武的情形。
后来,李长林就将“牛斗虎”技艺传授给乡亲们,在玩乐中练就武功,寓教于乐。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牛斗虎”逐渐演绎成以“耕牛救主”为主要情节的民间舞蹈,增加了小猴、牧童等人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生。就这样,一套精湛的“牛斗虎”武术在王签庄以艺术的形式流传下来,代代相传。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牛斗虎”几乎天天都演,“牛斗虎”腾挪跳跃的场景成为当地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随着贾安成老人年岁已高,“牛斗虎”逐渐衰落,经常因演员不足而停演。“牛斗虎”不仅需要艺术表演,更需要武术功底,会这项技艺的人已经不多,牛头、虎头制作技艺也没有人继承。一度辉煌的“牛斗虎”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保护、传承民间优秀艺术,高唐县把“牛斗虎”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资金、传承人培养等方面予以资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牛斗虎’会在王签庄再度上演。”王签庄党支部书记王祥先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高唐县尹集中学开展了以“预防肺结核病,健康你我人生”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学校团委、政教处运用“家校牵手...
高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