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回乡务农带动百余人创收
□本报记者孙亚飞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王保文
1月18日一大早,家住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田牌村的王阳阶,来到自家的西红柿生产基地,侍弄今天要栽种的西红柿幼苗。“前两天,我的战友还打电话问我,选择回家种地后悔不,我说不后悔。”王阳阶淡定地说。
1987年出生的王阳阶,于2006年赴广州参军入伍,并于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2010年,因在全运会安保工作中表现突出,王阳阶荣立个人三等功……2011年,退伍的王阳阶选择了回乡务农。
田牌村土地只有千亩,人均一亩三分地。过去,全村传统种植作物以粮食和棉花为主,亩均净收入不足千元。眼瞅着土地里种不出好收益,许多村民开始选择外出打工。王阳阶回村后,父母便劝他外出做生意,朋友也都纷纷为他介绍城里的工作。
“回村前,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现代农业。后来经过深入了解,我觉得科学高效的种植模式,可以让这片土地生出‘金疙瘩’。”王阳阶婉拒了父母和朋友的劝说,开始查资料、跑市场、转基地,围绕适合田牌村发展的现代农业动起了脑筋。在“蔬菜大王”王乐义的家乡寿光市三元朱村,王阳阶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模板”,他下定决心种植绿色有机蔬菜,真真切切地为乡亲们蹚条路、做个样。
2014年6月,王阳阶变卖了名下的房子和汽车,又向父母和朋友七拼八凑借了60万元,建起了总占地40亩,总投资120万元的7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
“每市斤价格3.7元,采摘完这批西红柿,这个冬暖式大棚暂时无货可卖了。新苗已育好,待到盛果期,是清明节左右。阳阶算是走对了路,生态农业就是好,‘绿色’西红柿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亩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比从前的种植效益涨了数倍。”当初跟随王阳阶建棚创业的田牌村村民田身波,正在往大货车上装货。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像他一样通过王阳阶农场打工创收的村民已有上百人,每人每天工资50元至80元。
王阳阶坦言,无公害种植已经成为农场西红柿的金字招牌。“每个冬暖大棚里,都会放置进口的熊蜂。”大棚西红柿从栽下苗子到开花,授粉成了一项重大的开支,而且使用激素授粉有弊端。王阳阶先后请教了多方农业方面的专家,在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的帮助下,从荷兰进口了近20箱熊蜂。这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也使西红柿的品质有了保证。
如今,王阳阶的西红柿不仅畅销山东,在河南、河北以及京津唐地区的农产品市场上也供不应求。
“种大棚的成功,‘颠覆’了乡亲们对种地的看法,已有12位在城市里务工的乡亲回来加入到了西红柿种植的队伍中。”王阳阶说,自己的想法就是改变家乡、带富乡亲。“其实战友问的问题我也想过。这几年种大棚,苦是没少吃,但看着眼前大伙儿忙活的红火劲儿,我觉得心里踏实。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会回来种地!”
王阳阶准备把种西红柿的盈利,投入到再生产中,再扩种40个大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邹辉本报通讯员朱桂林赵永斌不久前,位于高唐县姜店镇的天泰集团携旗下奥吉星润滑油产品,受邀参加全球第二大汽车...
高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