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眼馋”的新汪庄

聊城日报 2018-09-18 11:29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邹 辉 本报通讯员 张 波 王 敏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

走进高唐县人和街道金兴社区,郁郁葱葱的乔灌木、文化气息浓厚的小广场、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房逐一映入眼帘,共同勾勒出一幅叠彩的城市家园新画卷。居住在这里的580名汪庄村民变居民,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在悄然转变,享受着“上楼”后从里到外的新生活,满足感油然而生,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身为亲历者的汪庄党支部书记李连生,谈起村民迁出城中村的生活新变化,心潮澎湃,如数家珍。拆掉土坯房 搬进新楼房

家里不再怕水淹

昔日位于城郊的旧汪庄,是高唐县城较为典型的一处城中村,地势高的官道街绕村而过,村内地势不仅低洼,而且排水设施不畅,每年夏季大雨过后,整个村庄都会变成“泽国”,村民被堵在家中,急得团团转。

“大路上、庭院里,到处都是积水,最深处足足有半米。”回忆往日村庄受淹场景,迁入新居的李连生依然心有余悸。每次受灾,位于低洼区域的庭院,因预防措施不到位,屋内倒灌进水,家具被泡,损失惨重,他时常自责不已。

与财产损失相比,村民的生命安全,是李连生最大的牵挂。旧汪庄村仅土坯房就有50余座,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面居住的多数都是老年人。每次暴雨来袭,李连生都要提前带领党员干部逐户进行转移,犹如和雨水打“游击”。

转机出现在2013年。当年5月份,高唐启动了对城中村汪庄棚户区的拆迁工作,并且实施原址建设,就地安置。不久,10多栋现代化楼房在汪庄旧址拔地而起,迁入新居的村民从此再也不用忍受水灾之苦。

“刚搬上楼房那段时间,俺晚上做梦都会笑醒。”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张文瑞老人在土坯房里住了几十年,每年夏季都是村中水淹的重灾户。迁入新居生活后,张文瑞老人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10个社团活跃社区内外

老人不再怕寂寞

汪庄居民迁入新

居,改善的不仅仅是生

活条件。

每晚夜幕降临,汪

庄小区文化广场灯火通

明,居民纷纷走出家门

汇聚于此,跳舞、唱歌、下

棋,好不热闹,成为小区一

道独特风景。

汪庄居民上楼居住后,生

活环境的改善,让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没有了水患的“骚扰”,慢慢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需求。金兴社区先后组织成立了京剧、书画、歌唱、读书、舞蹈、瑜伽等10个社团队伍,每一位想走出家门的老年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项目。“俺现在忙得很,每天下午都得带领学员练习健身舞,既提升了生活品质,也锻炼了身体。”爱热闹的刘玉芬最怕没事干,从村庄平房搬入小区楼房居住后,有一定舞蹈功底的她,主动加入到社区舞蹈社团,并成为领队。

今年,金兴社区依托这些社团组织先后组织了10多场消夏晚会,在社区驻地、小区、学校、敬老院开展不同形式小型演出30余次。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不仅让上楼后的居民在自娱自乐中提高了身体素质,更融洽了邻里关系,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指数。

楼长服务队是汪庄小区一个特有的志愿组织,主要由小区内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热心公益的老党员组成,并担任所居住楼栋的楼长,负责协调邻里之间的矛盾,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传习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楼长服务队让这些老党员有了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李连生介绍。有车 有房 有收入

小伙不再怕相亲

有车、有房、有固定收入……今日,棚改后富裕起来的新汪庄,吸引力越来越大,年轻小伙纷纷成为相亲的“香饽饽”。

“原来俺们汪庄小伙,最发愁的就是找对象。”居民董桂英告诉记者,搬迁前,老汪庄生活环境差,村庄时不时就会遭水

灾。此外,人多地少,居民收入较

低,村里的年轻小伙自然不受

待见。每当孩子到了谈婚

论嫁的年龄,父母便会

使出浑身解数,四

处找人托关系。然

而,只要听说是

“汪庄的”,女方

都 会 摇 头 。

“当年,谁家的

小伙要是找到

了对象,那在

村里可算是大

新闻。”

“俺们村的

小伙都不差,绝

对不能再让他们

受村庄的拖累。”李

连生当选村党支部书

记后,就着手开始了村

庄的“摘帽脱贫”。目前,

汪庄不仅实现了整体搬迁上楼,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800多亩土地实现了统一流转出租,仅此一项收入每年就达80多万元。

如今,汪庄变了,变得更美,变得更富,汪庄的小伙也更受欢迎了。城里姑娘由昔日“摇头”变“点头”,纷纷主动“找上门”。

新闻推荐

赵寨子镇:优化营商环境促项目落地

本报讯“包括环评、立项在内,公司所有手续都是通过咱镇‘保姆式\’服务办好的。”日前,新入驻高唐县赵寨子镇北部精密装备...

高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