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改半世纪 新风深扎根
聚焦移风易俗□本报记者李梦
本报通讯员赵永斌陈秋实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高唐县梁村镇高庄村又迎来一个“返乡客”的小高峰,村里村外满是回乡的私家车。“他们大多都是高庄在外工作人员,利用清明假期去村公共墓地祭祖的。”村党支部书记高庆峰告诉记者。
高庄村是个不足500人的小村,别看村子不大,却是高唐殡葬改革的一支“先行军”。“俺们村52年前就建起公共墓地。”高庆峰说。
据高庆峰介绍,1964年,村里就把15亩盐碱地作为公共墓地建设,受传统观念影响,一开始没人愿将祖坟迁入,后来党员干部带头,将去世亲人安葬在公共墓地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殡葬新风。50余年来,已有百余位逝世村民在此安葬。
殡改半世纪,到底给高庄带来了啥?年过六旬的葛玉祥深有体会地说,村里设公共墓地,不仅节约了土地,方便了耕种,还促进了村风和谐。“以前,田里有坟墓,大型机械进去耕种收获都非常不便,不少还因为田中坟墓问题引起纠纷。如今,田里一马平川,村民们再也不为这类问题烦恼了。”
高庆峰告诉记者,因为村民田中的祖坟都迁进了公墓,适于大型机械耕种,而且不易引起纠纷,该村在土地流转热潮高涨的今天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仅吸引了多位客商前来洽谈,还引来周边十里八村的负责人前来求取“公墓建设经”。
公墓建设开启了高庄村的殡改新时代,经过多年磨合,简约环保、文明祭祀的观念已深入这个小村村民心中。近几年,村委会号召村民自觉维护公共墓地,鼓励他们摒弃不文明的祭祀方式,以更简约更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悼之情,得到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该村更是借势引导村民树立跪乳反哺生前尽孝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了重孝道、尚礼仪的好村风。每年春节、清明等节日,高庄公墓上常不约而同地集聚百余位村民,深深鞠躬、鲜花祭奠越来越多地取代了烟雾缭绕的鞭炮、烧纸等旧俗祭拜。
“现在,15亩地的公墓已用了一半,下一步,村里将在帮包单位公共事业园林局的支持下,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对公墓进行修缮,并种上垂柳,让公墓的环境更加良好。”高庆峰说。
新风深深扎根的高庄村,百姓日子步步高。如今,村里不仅有了光伏发电致富项目,还将建设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肖会本报通讯员李江涛胥广红“百姓是天、百姓是地,只要做好了老百姓的事,就能顶天立地。”13个春夏秋冬、13载风雨兼行,他在“白云民生服务热线”这个...
高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