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6分盐碱地进账7万元

大众日报 2015-10-28 22:11 大字

□记者孙亚飞王兆锋

通讯员庄爱梅王良全报道

本报高唐讯6分盐碱地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张玉俄的回答是:“7万!”

张玉俄是高唐县清平镇后辛村蔬菜育种户,他培育的6分地大棚芥蓝原种,收获了35斤种子,并顺利通过中国农科院验收。中国农科院以每斤2000元的价格回收,让张玉俄成功进账7万元。

10月24日,张玉俄告诉记者,他从事蔬菜育种已有5个年头,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在露天地上繁育萝卜、芹菜等种子,效益也比种普通粮食作物高四五倍。后来与中国农科院合作,进军精细的大棚芥蓝原种繁育,育种路越走越宽。“今年元旦左右,我还会继续繁育芥蓝原种,有了前两年的经验,我相信我会越种越好。”谈到自己的制种路,张玉俄信心十足。

据介绍,后辛村以及周围村庄田地盐碱化严重,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时候,地里产出效益很低,因此,这几个村是附近出了名的穷“盐碱窝”。正是因为跟中国农科院合作繁育种子,才让村民找到了致富路。

清平镇发展制种业已经有20个年头了。1993年,桑园村党支部书记于彩洪了解到盐碱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良种,积极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联系,开始繁育蔬菜良种。接连吃了三年的“闭门羹”,终于在1996年试种成功,并在1997年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80亩地的白菜种总产2.3万斤,100亩地的萝卜种总产2万斤,当年制种总收入高达57万元。为了将蔬菜良种繁育项目发展成为这一带的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2007年8月,于彩洪登记注册了全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唐彩虹蔬菜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

于彩洪告诉记者,合作社先与农科院签订合同,直接到农科院领取种子,然后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产品最后由合作社回收,统一由合作社送到农科院验收。这种经营模式,合作社成了“大管家”,完全解除了村民“种出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蔬菜良种繁育中来。目前,合作社逐渐发展了267户村民入社,辐射周边11个村,种植面积500余亩,平均年亩效益达6000元。

新闻推荐

聊城连续4年实现命案全破

□肖会樊增军李江涛刁伟报道本报聊城讯“自从村里有了综治巡防的‘千里眼顺风耳\’,留守妇女和儿童就不再为安全担惊受怕了。”11月16日,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村民王振意对前来调研的...

高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