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去哪儿了? ——阎庄镇“一堵一疏一奖惩”破解秸秆禁烧难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张建锋郑丽娜
盛夏六月,正是家家户户打麦忙的时节。6月16日,记者走进莒县阎庄镇的大街小巷,既没遇到以往处处扬麦的情景,也没看见过去常有的垛垛麦秸。只见麦茬不见麦秸,秸秆都去哪儿了?
该镇工作人员带着满腹疑惑的记者来到位于镇驻地东边———鑫泰农机合作社院内,10多台打麦机机器轰鸣,一袋袋打好的小麦正在往车上装运,来往打麦、送秸秆的村民络绎不绝。在合作社东边不远处,一处百余亩的空地上,垛起了一座巨大的“麦秸山”。
原来,今年6月初,市政府下达了关于秸秆禁烧的通知。虽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好事,可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阎庄镇犯了愁:全镇39个村,19200多亩小麦,怎么禁?从哪里入手?不让烧,那秸秆该怎么处理?
采访经过麦田区,一个个在地头的绿色小帐篷和小铁床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走近一看,原来是“防火监督员”的临时居所。6月1日起,阎庄镇机关干部、社区两委、村民小组长、党群网格长和热心村民共800余人,佩戴“防火监督员”红袖标上岗,分布在全镇各个田间地头,加大巡查监管力度,还在重点地区设置了3个监测点,严防死守。白天,他们是秸秆禁烧的“宣传队”;夜晚,他们两班倒,巡逻至凌晨,练就出发现焚烧“险情”的火眼金睛;饿了,泡一碗大碗面;累了,顾不上肆虐的蚊虫,在行军床或小铁床上轮换眯一会。
为切实抓好麦收秸秆禁烧工作,阎庄镇镇村干部全员到一线,流动宣传秸秆禁烧政策,挨家挨户向村民发放告知书、签订禁烧协议,确保“不点一处火、不冒一股烟”。目前,该镇悬挂秸秆禁烧标语110幅,张贴大型通告96张,发放宣传资料15000份。禁烧工作期间,发现包村机关干部、村负责人、党群网格联组长、村民小组长一次不在岗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200元以下处罚。
“没有干不成的事,只有干不成事的人。”面对困难,阎庄镇党委书记兰庆朔说,“秸秆禁烧工作既教育了群众,也考验了干部,倒逼干部转作风,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真正使干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堵住了秸秆焚烧,却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村民将秸秆拉回村里,将又会形成草堆,影响村容村貌,给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带来新难题。“堵和疏”联动起来才能见效,要想真正灭掉焚烧秸秆这把“火”,就得让秸秆不进村,“消化”在地头。
走进鑫泰农机合作社院内,一捆捆四四方方的麦秸块正在被“打包”装车,即将发往聊城高唐县造纸厂。“村民把不要的麦草给我们合作社,就可以在这里免费脱粒打麦。”谈起秸秆清理带来的商机,鑫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吕振柏跟笔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用打捆机把收来的麦草打捆,卖给造纸厂进行综合利用,每天大约处理200亩麦秸,打捆40吨,麦收期间仅秸秆一项就能为合作社增收20余万元。”
只要麦草不要钱,既处理了麦草,免除了麦草进村成新“三堆”的担忧,保护了环境,又帮助群众解决了麦草处理难的问题。为此,该镇第一时间组织各村成立了秸秆清运专业队,党委政府给予没发生焚烧现象的清运队伍4元/亩的补助,对不焚烧且麦茬低于10厘米的,给予10元/亩补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清理麦秸的积极性。
合作社对麦秸秆以150元/吨的价格敞开收购,党委政府设置监督员保障收购价格,每亩地秸秆可卖到45元,全镇农民可增收90余万元。通过政府组织专业清理队伍、合作社收购,城乡环境干净了,合作社受益了,群众省力还赚钱,真正达到了“多赢”的局面。
新闻推荐
女报记者 范开云 摄影 赵晓明 张允平“本以为抽奖活动都是忽悠人的,没想到我这个外地人一下子中了一辆电动车。”昨天下午五点,在泺口服装城商贸中心广场的抽奖处,来自聊城高唐县的周先生激动地...
高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