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养殖”创出新模式

农村大众报 2015-04-02 17:19 大字

一排排鸭舍层次有序,青灰色的统一舍顶俯视犹如一栋栋别墅坐落其中。纵横林立的桑树苗环绕于鸭舍周围,形成了一幅“树中有舍、舍中有树”的美丽画卷。“虽然养了四年多的鸭子,但这么高档的鸭舍还是头一回见到”,3月29日,高唐县张井村养殖户白若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鸭子享福多了,棚舍两侧铺有带有坡度的地板砖,上面挂有塑料网。开关一拧,水就将鸭粪沿着瓷砖冲往位于鸭舍中间的发酵池。发酵腐熟后,就可以抽到桑园灌溉了。”

而就在前不久,山东畜牧业评审组给出了这样的意见:经专家组综合评审,一致认为高唐县姜店镇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将肉鸭养殖与种桑养蚕,竹柳、狼尾草种植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养鸭的新路子,实现了养鸭模式的创新,对全省养鸭业可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意命名为“山东生态养鸭第一镇”。

生态体现在哪?

随着姜店镇种鸭孵化、肉鸭放养规模的不断扩大,鸭粪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解决养殖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该镇非常棘手的问题。为此,该镇与荣达公司先后赴浙江、江苏等多地考察,探索出了一条养鸭、种桑、养蚕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发展路子。

“按照‘循环生态、种养结合\’的方式,将桑树种植、桑蚕肉鸭养殖相结合。这样,养殖场产生的污水浇灌桑树,消化了排泄物,消除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桑树又能为桑蚕提供丰富的食用资源”,荣达公司总经理路乃为介绍说,“这样,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技术和设备落后、养殖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集约化程度。”

规模到底多大?

该镇按照“龙头引领、政府引导、农场经营、市场运作”的模式,主抓了南、中、北三个规模化生态农场,即以钟庄、程庄为中心的2000亩南部生态农场、以盐场、魏庄为中心的2000亩中部生态农场和以张井、姜店、董后为中心的5000亩北部生态农场。

“我们按照‘公司+农场’合作模式,让养殖户以契约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农场将散养农户集中,形成规模化养殖基地”,该镇镇长李元生如是说,“目前,全镇存栏种鸭100万只,年出栏肉鸭2000万只。年底将种植桑树5500亩,建设鸭棚350个。力争两年内,建设生态农场300个,建设高标准鸭棚1500个。年出栏肉鸭2500万只,年孵化鸭苗1.3亿只,年生产饲料200万吨,日宰杀肉鸭达30万只,打造占地万亩、集种桑养蚕、缫丝加工、桑蚕文化、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桑蚕产业园。”

效益究竟如何?

“年前进的鸭苗,周期40天,前几天刚刚处理了。每个棚8000只鸭子,每个单元三个棚,每只鸭子能赚两块五六,俺这个单元就赚了五万多块钱呢!”谈起效益,养殖户白若义笑得合不拢嘴。据悉,该生态农场以50亩为一个单元,单个农场年出栏肉鸭14万只,按每只肉鸭获纯利2.6元计算,年养殖收入达36.4万元。同时,每个农场周围种植40余亩桑树,每亩桑树养蚕年收入约6000元,单个农场养蚕年收入24万元。这样,单个生态农场年总收入达60万元。

“桑蚕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下一步,我们将重推‘山东生态养鸭第一镇\’品牌,大力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将工业理念融入农业,将文化元素注入农业,以桑蚕鸭一体化为重点,推行产业链招商,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合同鸭养殖、饲料加工、成品鸭回收分割加工、冷冻贮存、鸭油深加工、缫丝加工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做细做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向精致农业迈进”,该镇党委书记刘泰东对此底气十足,“明年力争依靠桑蚕年创收达到5000万元,养鸭创收8000万元,农民年可增收1.3亿元,重塑‘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的辉煌。”(董大震)

新闻推荐

深入基层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

为全面了解和整体推进全县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近日,高唐县司法局局长郭兰水及基层科、社区矫正办等相关科室人员一行深入到汇...

高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