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变,绘就绿色沿黄图

大众日报 2020-10-05 09:46 大字

□ 本报记者 李轶群

初秋,天高气爽,行走黄河两岸,目之所及,处处都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新变化,一幅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秀美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昔日“沉沙池”蝶变“天鹅湖”

初秋的聊城位山湿地公园荷花万顷,水草摇曳,锦鲤成群结队,跃动其中。但在六七年前,这里还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大风一起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首当地的民谣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聊城市东阿县姜楼镇王小楼村村民张凤喜讲述起她年轻时与“风沙”相伴的生活。“那时候吃饭都不敢掀开锅盖,不然一会的工夫,沙子就把饭弄脏了。”

张凤喜今年55岁,在她的记忆中,从出生到出嫁,从青春岁月到年过半百,她的大半生都与黄沙为伴。

其实,这里黄沙漫天有其独特原因。张凤喜居住的地方位于位山灌区之内。位山灌区是黄河流域第二大灌区、山东省内最大灌区,承担着54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和引黄入冀、引黄济津的跨流域调水重任。然而,引黄必引沙,引黄工程在造福群众的同时也在当地形成了占地3.5万亩、总泥沙量达3.66亿吨的全国最大的沉沙池。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副主任秦月成介绍说,从2016年底开始,该市进行大规模、长周期的绿色生态建设,统筹水林沙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改善沉沙池区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在保证沉沙池输水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依托得天独厚的湿地环境条件,打造了位山黄河公园。”如今,沉沙池经过多年治沙增绿,已经成为水生态自然景观。

县级旧林场变国家级新湿地公园

菏泽市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原本是1965年建立的国有三春集林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那时候的树种很单调,主要就是杨树和刺槐两种,林场营收也全靠卖木材,收入很低,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东明县林业局局长文玉生说。

2004年,东明县抓住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机遇,借助淤背堤需要,形成了部分水面,结合自身区位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着手策划发展旅游产业,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成为菏泽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

现在湿地公园已形成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黄河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目前公园内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东方白鹳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鸳鸯等22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鸟类35种。公园的树种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汇集保存71个树种539份种质资源。今年,这里被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确定为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汇集杨树、柳树、木瓜、苦楝四个菏泽市乡土树种。

“目前公园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平均年收入300万元以上,还吸引了周边贫困户、农户来公园务工。”文玉生说。

“河砂山”变身“芦苇荡”

“就是这里,这儿之前有一座巨大的砂山,那可不是夸张,真的像山一样高。”东平湖综合管理执法大队大队长叶桂军站在东平湖的岸边,一手举过头顶,使劲比画着说。

“河砂的经济利益丰厚,市价一度疯涨。东平湖的河砂资源丰富,有段时间采砂船非常多,湖畔砂山林立,严重影响了东平湖水域的生态环境。”叶桂军说。

叶桂军介绍,为了保护东平湖的生态环境,东平县在84公里的湖岸线打响了清网净湖、餐船取缔、建设环湖生态隔离带等九大攻坚行动。“仅砂场清理一项就销毁370艘大型船只,还清理了沿湖沿河砂场109处,砂场中堆积的2000多万立方米河砂全部被我们沉入湖底作为培植湿地的地基,在上面种植水草,这才形成了眼前这片湿地。”叶桂军指着湖中成片的芦苇说。

据悉,当地还积极抢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重大机遇,围绕东平湖大生态带建设,规划实施了18个大项目、61个子项目,总投资达32.14亿元。其中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项目投资达3.46亿元,长度达17.03公里,对于彻底解决沿线居民污水、雨水直排入湖,保护东平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东阿:双招双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兴国通讯员魏新茹)今年以来,东阿县双招双引攻势持续发力,为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力...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