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种好“一棵梨树”
□本报记者 张 洁本报通讯员 孟凌云 魏新茹
晴放万里、暑气未盛,东阿县刘集镇北崔村千亩梨园里,颗颗拳头大的青梨点缀在层层滴翠的树叶中间,已显丰收景象。
北崔是东阿县有名的“梨树村”,种植的黄金梨远近闻名。全村24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算得上果树种植能手;全村1800多亩土地,有1300亩种的是梨树。
曹兴民是北崔村的党支部书记,在解决了困扰村里多年的土地问题后,2002年,他将目光投向发展村经济上,经过多次的参观考察,他决定将发展黄金梨种植做为群众致富的突破口:“那年,我从莱西花了500块钱带回来50个梨,在群众会上一个个切开、让群众品尝,大伙都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梨。”梨虽然甜,但是群众依然存在很大的顾虑。种植技术、销路、利润等问题曾一度成为发展梨产业的“拦路虎”。
群众不敢尝试,2003年,作为村支部书记的曹兴民就第一个带头种植了8亩黄金梨,并发动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最终30户干部群众纷纷加入种植黄金梨的队伍。2006年,第一批黄金梨到了收获的季节,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曹兴民先把村里的梨全部收起来,共计10万多斤,寄存在聊城的一个冷库中,而后马不停蹄地去北京、上海、西安、青岛等地找市场、找买家。“那几天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心里想只要能把梨卖出去,就算跑断腿我也甘愿。”万幸的是,曹兴民在西安水果市场以1.5元/斤的价格全部卖出,没赔钱。“那个时候,虽然掌握了一些种植技术,但是种植户技术不到位,所以梨品相一般,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坏掉一些,能不赔钱已经很不错了。”曹兴民吸取了这次的教训,经常请来省农科院、省林业厅、县林业局的专家来村里指导村民种植技术。最终,梨长得更大更匀实了,味道更甜了,最主要的是价格涨上去了,种植户们体会到了技术带来的好处。
目前,北崔村的黄金梨每亩纯利润都在1万元以上,村民一年的收入变成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北崔村成了刘集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种上黄金梨,吃上了“黄金”饭,北崔的村民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对此村民邢承含深有感触。2002年,30岁的邢承含尝试养狐狸,行情不好赔了钱,听说村里要发展黄金梨,资金紧张的他,依然承包了12亩地,成为第一批种植黄金梨的人。“那时候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实在没办法了,决定赌一把。”邢承含说,12亩黄金梨,每年收入十多万元,以前欠下的钱早就还清了,家里还盖起了新房,买了辆小轿车。
2012年,曹兴民将本村种植面积扩展至800亩,走上了“产业发展”的道路。到今年,该村黄金梨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并辐射到10个周边乡村。“我们村在黄金梨的基础上增加新品种,并更新换代淘汰劣势品种,现在我们村的梨有六个品种呢,这样也能错开上市时间,让村民一年到头都有钱挣。”曹兴民带着他的村民在有了收益后,没有裹足不前,反而越干越带劲了!“如今,再也不用自己跑出去卖梨了。每到丰收季节,村里就会涌来各地的经销商来收梨。”“北崔黄金梨”的名头越来越大,不仅销往深圳、厦门、龙口等全国各地,还远销新加坡、菲律宾、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我们家的梨,还没跟着村里一起卖,就被俺闺女从手机上卖掉了。”张东焕是北崔村的妇女主任,女儿臧亚轲平时在县城一家商贸公司上班,平时闲暇时间,就用手机微信帮家里销售黄金梨。“没想到不用出门,就能把梨全部卖出去,价格还比村里其他人每斤高出五毛钱,这样每亩能多赚三分之一。”张东焕说道。
受到张东焕一家的启发,曹兴民也开展起“电商计划”。他说道:“咱也得与时俱进,村里刚买了10台电脑,大家还在学习中,希望通过互联网,能让更多的人吃到咱的好水果,让‘北崔黄金梨\’的名头更响亮。”
新闻推荐
牵紧高质量发展“牛鼻子” 东阿阿胶投身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张荔本报通讯员崔烨聂谦谦开栏语这是一场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这是一次牵动全局、影响深远...
东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