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陈集乡:葡萄棚“架”起小康村
□本报记者 张 洁
本报通讯员 戴 琛
7月2日,记者走进东阿县陈集乡李庙村,气派的大棚一座连着一座,来采摘葡萄的车辆随处可见。葡萄园内,如乒乓球大小的藤稔葡萄挂满枝头,正在采摘的果农,有的选果装箱,有的装车外运。问及收成,正在装箱的李玉峰满脸喜悦:“今年收入五万元没问题。"
李庙村有多年种植葡萄的传统,但一直只有零星20余户常年种葡萄,且品种落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十年前村支书李玉亮带领全村明确葡萄种植产业化的“绿色发展"思路。搞培训、选品种、建大棚、扩面积……短短几年,该村葡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二十余亩,发展到如今拥有葡萄种植核心区五百多亩,每亩收益稳定在2万元以上。“现在,依托合作社搞高效农业,每亩大棚葡萄收入最少也有两万元。"李玉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尝到甜头,村民种植积极性也高了,有的农户有三四个钢结构大棚,一年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这几年,村里的种粮地块基本都建成了葡萄棚,怎样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葡萄的发展档次和效益?李玉亮又把目光定在了依托葡萄产业,展示农耕文化,发展采摘休闲现代农业上来。早在2015年,李庙葡萄种植基地便被中国绿色产业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借助这一品牌,在乡政府扶持下,村里首先开工修建了连通县城北外环的16米沟双拱跨河大桥,打通了连接城区的直通车道。接着,在基地周围规划设计了绿色葡萄观光展示长廊,共计投资65万元,长1.5公里。葡萄长廊将沿线种植世界领先的藤稔系列、黑巴拉多、红聚宝1号等近百个种植观赏葡萄品种,同时展示葡萄栽培、农耕文化、休闲采摘、养生保健等内容。
虽然李庙村的葡萄产业日益红火,但过去周边村庄的种植热情却一直高不起来,种植面积只有零零星星的百八十亩。这是为什么?带着疑问,乡党委书记许宗国带领一班人进大棚、跑村庄、访农户,渐渐有了答案:村庄没有统一规划,缺少种植带头人,村民心里没底不敢种。该乡先后5次召集村党支部书记、种植带头人在大棚现场召开党委会、动员会,当场征求意见,拍板解决问题。组织“葡萄发展大讲堂",请来5位村党支部书记谈思路、谈发展。胡楼村和李庙村地头搭地头,看到李庙村一亩葡萄收入2万多元,去年在村党支部书记于纯生带头下,胡楼村建起钢结构葡萄大棚28个、60多亩,今年就能挂果。看到效益不错,今春又有12户村民建起了大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这有蚊帐有凉席,过夏天就不用再买东西了……”陈集乡63岁的贫困户王加安看着领到的扶贫物资笑得合不拢嘴。5月22日,东阿县陈集乡在曹屯村举办企业下乡扶贫爱心捐赠仪式,向120名贫困群众发放...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