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村支书的“种植观”
□本报记者 张 洁 本报通讯员 陈效习 戴 琛
近日,记者在东阿县陈集乡农村采访,发现许多干部群众的种植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农村发展的领头人——村党支部书记的引领示范,已成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风向标。
土地流转的尝试
天气清明,春意正浓。前堂村党支部书记赵士华站在刚刚流转的280亩油用牡丹核桃间作示范田里,思谋着下一步的管理办法。
近几年,赵士华带领村民利用盐碱荒地开挖的鱼塘发展黄河鲤鱼养殖,并成立了华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区域面积逐步发展到1100亩,水面360亩,在当地小有名气。但随着粮食价格的逐步下滑,全村大部分村民仍然在种植粮食的模式里徘徊不前,如何带领村民按照市场需求调减种植作物,跳出保本不挣钱的种植圈子。自去年以来,赵士华成立了家庭农场,采取群众自愿流转土地的方式,成方连片流转56户村民的260亩土地,全部种植市场前景看好的“映霜红”优质桃树,按照密植栽培法,每亩种植110棵,共种植2.8万株,今年便可见果,明年形成产量,亩产3000斤以上,亩收入1万元以上。
对于流转出土地的农户,除每亩获得900—11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还可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工资性收入在1万元左右。下一步,赵士华准备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种植温室大棚葡萄、苗木繁育、果品采摘、休闲垂钓等现代农业。
城郊村的种植选项
任集村党支部书记郭廷增今春晒成了黑红的面庞,他刚刚栽植的2亩藤稔系列优质葡萄苗,已长出了手指长的新芽。
任集村紧邻县城,除了头些年栽植的一百多亩富士苹果外,并没有其他产业,全村大多数土地仍然是一季麦子一季玉米。早在春前,乡里便宣传引导各村调减粮食面积,发展葡萄产业。郭廷增连续召集村两委成员商议发展措施,确定了干部带头种植,集中流转地块,发展温室葡萄。随后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到平度、烟台等地参观考察,激发起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有51户村民交上建棚苗木定金,申请种植面积110亩,并请求村里帮助统一流转土地。
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是郭廷增的又一发展观念。他带领村民到市农科院请教学习,到示范基地现场观摩,确定建设高标准钢结构冬暖式子母温室大棚,这种模式能够增强棚内保温效果,提高葡萄产量和上市时间。目前,在郭廷增等村干部的示范带领下,已建成温室大棚15个30亩,麦收后将集中大面积建设温室葡萄大棚。
老把式的新观念
李庙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亮是葡萄种植的老把式,他带领村民通过七八年的努力,全村发展葡萄面积530亩,人均1.5亩,全村年产葡萄200多万斤,人均年收入2.6万元,并成功举办了两届葡萄品鉴会。
村里的种粮地块基本都建成了葡萄棚,怎样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葡萄的发展档次和效益?最后,李玉亮把目光定在了依托葡萄产业,展示农耕文化,发展采摘休闲现代农业上来。早在2015年,李庙葡萄种植基地便被中国绿色产业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借助这一品牌,在乡政府扶持下,村里首先开工修建了连通县城北外环的16米沟双拱跨河大桥,打通了连接城区的直通车道。接着,在基地周围规划设计了绿色葡萄观光展示长廊,共计投资65万元,长1.5公里。葡萄长廊将沿线种植世界领先的藤稔系列、黑巴拉多、红聚宝1号等近百个种植观赏葡萄品种,同时展示葡萄栽培、农耕文化、休闲采摘、养生保健等内容。
据悉,5月中旬,李庙村的葡萄长廊即可建设完成,将为全乡葡萄产业的发展树标立本,作出示范。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春娜实习生婷婷通讯员刘恒孙杰摄影报道)昨天上午,芝罘区只楚河一段露天河道内,市城管局排水处工作人员正在修葺岸体,原先的黑臭水体逐渐变样,不久之后,将铺设盖板变身地下河...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