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北街道扶贫攻坚“多点开花”
本报滨城讯(通讯员 王麦菊 苏淑洁 报道)自***工作启动以来,滨北街道上下联动、内外发力,扶贫攻坚工作全面有序展开,成效初显。
政府引领发动
2月27日,滨北街道办事处召开扶贫工作“大调研大走访”动员大会,启动扶贫工作“大调研大走访”活动,17个区直部门、街道全体包村干部和村居干部到村入户开展扶贫调研摸底,利用10天时间对全办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确定后进行公示并建立扶贫工作台账。3月11日,工业园区、街道办事处召开“扶弱解困、联村为民”对接会议,为全办8个市定贫困村、11个区定贫困村和576户、1080名贫困对象确定了帮扶责任领导、责任人、帮扶企业,确定了“六个一”***工作机制,为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项目实施推动
滨北街道办事处通过积极争取,年内计划实施2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半年完成徒骇河大坝路建设项目。其中,2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徒骇河大坝路项目的实施,将大力改善北宋社区周史楼等 6个市定贫困村、封王庄等4个区定贫困村在内的29个村庄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实现连片扶贫整治。目前,2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批复,现正在进行项目初步设计。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研报告上报省农业厅待批,计划于下半年启动建设。北宋社区大坝路建设迁占工作正在进行。
“外援”帮扶促动
市区两级“第一书记”、区直帮扶部门、园区帮扶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对联系村居进行帮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摘穷帽”。周史楼村“第一书记”孙万阳协调资金15万元为该村新修建了宽4米、长400米的混凝土道路,进一步改善了村庄环境。泰裕麦业积极与联系村对接,计划在张庵村成立村集体优质麦种植合作社,发展400余亩土地连片种植优质麦,带动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村居发力带动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村级组织既是“受益者”更是“实施者”,滨北街道不少村居围绕脱贫工作积极地找路子、想办法。薛家村依托奶牛养殖加快产业延伸,年内新发展青贮玉米种植、葡萄种植、蚯蚓养殖、双孢菇种植五个专业合作社,引领更多村民实现致富。堤口刘村利用村北200亩土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农业观光园一处,前期村支部书记刘新全在办事处扶贫办人员带领下到滨州万绿现代农业公司参观学习生态种植先进经验,通过“取经”再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品牌,带动本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顾家、周家坊、周王庄等村居负责人则奔赴阳信西吕村考察房顶光伏发电项目,打算利用光伏发电这种投资小,使用年限长,效益高的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能人带头拉动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滨北街道各村居的能人积极发挥带头示范的拉动作用。吴家村的村民吴泰生多年来一直在外创业,考虑到村里部分乡亲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在村“两委”及驻村“第一书记”的引荐下,回家来办了东泰纺织厂,主要为当地一家纺织集团进行毛巾整理和包装,来自本村及邻村的50余名剩余劳动力在这里打工,计件算工钱,按照操作熟练程度,每人每月能有1000—3000的收入,打工种地两不耽误。
张庵村的致富能人张金录则靠发展大棚豆芽种植发了财。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今年51岁的张金录在2012年投资20万元盖起了豆芽种植大棚,并且从寿光请来专业的老师指导,种起了豆芽。因为他家的豆芽口感好、价格便宜,在六街蔬菜批发市场得到认可,虽然大棚面积不大,只占1.5亩土地,但每天能产豆芽2000余斤,一年下来,刨除成本和人工费,纯利润超过20万元。这个豆芽大棚不仅让张金录一家的日子过得节节高,也带动附近村民脱贫致富,现在在豆芽大棚里打工的共14个人,年龄都在60岁到70岁之间,基本都是本村和邻村闲散劳力或贫困人口,他们在这里主要负责豆芽大棚的日常工作,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
在***工作中,滨北形成了街道办、社区、村居、帮扶单位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多力齐发的良好工作格局。
新闻推荐
荆河路500毫米供水主管道爆裂 城区供水受到影响,经过紧急抢修,9小时后恢复供水
...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