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宁:用责任与担当传递正能量刘颖

东昌时讯 2015-08-21 11:29 大字

创城迎检中,杜宁在聊位路挥汗如雨地割除路边杂草。本报记者 杨威 摄本报记者 刘颖

“报社在这次创城工作中,既是创城的主流宣传者,又是创城的积极实践者,可以说是‘一岗双责\’,杜宁同志作为一个有着10年党龄的党员,在报社的各项工作中确实起到了‘领跑者\’、‘领头羊\’的作用。”8月17日,《东昌时讯》报社总编辑郭广亮在社务会上这样评价杜宁的工作。

杜宁, 2003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报社。12年来,他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潜心历练,不断成长,从当初一名普通的年轻记者成为了报社的中坚力量,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得到了领导及同仁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创城复审迎检工作开展以来,他奋战在创城一线,不仅新闻报道工作有声有色,统筹安排记者有条不紊,就连参加义务劳动也是有勇有谋、冲锋在前,充分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开展以来,为营造深厚的“创城”氛围,《东昌时讯》报社作为区委机关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新闻媒体在创城工作中的宣传、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精心组织好新闻报道策划采写编辑工作。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7月20日,报社拉高标杆,自我加压,打破原来一周出版两期报纸的常规模式,创办了每天出版发行一期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快报》,截至8月18日,已出版发行23期。一天一期的快报,完全打乱了原有的工作节奏。对于报社这个加上后勤人员只有16人的单位来说,充满了挑战。

挑战来自于任务重、人员少,一天一期报纸,大小新闻加起来,要有几十篇,不去采访,就没有稿子,没有稿子,就出不来报纸,因此,合理调度记者,成为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应我区创城工作的四个区块,杜宁将报社记者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成员两人,保证了报道工作的无遗漏、无缝对接;除此之外,创城期间,市、区领导检查调度创城工作也是最频繁的时候,很多都是说来就来,随机性较大,不可能提前通知。作为记者部主任,杜宁的心里要跟明镜似的:哪位记者今天没有排版任务、安排哪位记者去最合适、这项活动哪位记者能最快到达现场……他每天都在心中盘算着这些事。就连晚上休息,他也是把手机放到枕头边,设置成最大铃声加震动,生怕遗漏了创城方面的重要电话及短信,家人都笑言他患上了手机“强迫症”。

一天一期的新闻快报,再加上正常出版的《东昌时讯》,已经使报社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按说,此时,报社完全有理由可以不到一线直接创城劳动。但是,困难和压力面前,是不屈服勇挑重担,还是绕道走避重就轻?报社的全体编辑记者选择了前者。按照分工,报社帮包聊大社区,因为该社区家属院内居住的都是聊大职工,清理公共绿地上的“小菜园”成了难题。8月11日,报社集中行动对聊大社区内的“小菜园”进行了彻底清理。杜宁带领大家秉承着文明拆除的原则,首先对“小菜园”户主进行了耐心地劝说,经过劝导教育,大部分户主同意清除。随后,又对有困难不能自己清除或拒不清除的进行了集中清理,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拍手称赞;聊位路,是市民熟知的一条路,以前这条路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在帮包聊大社区的同时,报社的全部力量也投入到聊位路凤凰工业园路段的清理整治中。纬一路至纬二路路段东侧的河坡中,长满芦苇、杂树,严重影响美观,8月10日下午,烈日炎炎下,报社全体人员在杜宁的带领下,手持镰刀,对河坡进行了彻底清理。工作中,杜宁冲在最前面,汗水不时地沿着他的脸颊往下滚落,身上的T恤早已被汗水浸透,他的腿上被苇叶、树枝划的一道又一道,这些他都全然不顾,直到该区域清理完毕,他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杜宁的父母已是近70岁高龄,他的父亲今年3月份因病做了一次手术,虽然父母就居住在市区,但创城以来,他却无暇回家看望;今年7月,创城工作启动的当天,恰逢他的女儿过生日,他接到通知后便第一时间投身到创城工作中去,既没准备生日礼物更没抽出时间回去给孩子庆祝……说起这些,他的心里满满的全是愧疚。他说:“我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城一线中来。创城,让我在锻炼中得到了成长,在辛苦中感受了责任,在奉献中收获了幸福,我无怨无悔!”

新闻推荐

李小平督导检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孟庆朋

...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