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经济呈现新常态 多项举措助推产业结构优化
淄川区由于受资源枯竭、环境容量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进入了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模式转换、增长动力培育的新常态。该区围绕“打造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样板区,建设富饶秀美幸福新淄川”的奋斗目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全力做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实施“两大工程”
推进产业优化提升
淄川区实施产业“铸链提升工程”,编制完成了建陶、纺织等8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筛选优势产业链条,排出100余家重点企业、110余个重点项目,编制改造提升方案,制定5年300亿元”技改计划,截至2014年底,完成技改投资450亿元,使一批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活力。
同时,该区实施“聚集集中工程”,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园区配套,创新“ABC”三类管理模式,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集中。截至目前,企业入园率达到65%,园区GDP贡献率达到78%。
抓好三个重点
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14年,该区共取缔土小企业285家,关停淘汰落后电力企业1个,拆除10吨及以下直燃煤锅炉233台,完成197家建材、露天矿山、混凝土搅拌等重点企业限期治理。
加强污染源治理控制。严控能耗和排污总量,限批新增煤炭消耗的项目、工业园区以外的项目,杜绝新上“两高一资”项目,投资6.7亿元实施般河小流域治理、鲁泰文化路雨污分流、太河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生态湿地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大力盘活闲置资产。淄川通过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整理、低丘缓坡、单独选址等治理,盘活闲置存量土地1万余亩,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腾出空间。
培植三大增长极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功能陶瓷、谷胱甘肽、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新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该区全年投资达5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比23.1%,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创建为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和中国富硒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建成富硒产业基地6000亩。以和牛、藏香猪、功能猪养殖和双杨苗木基地为代表的现代畜牧、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迅速。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以梦泉、云明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持续升温,以涌泉为拍摄地的《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热播,引发新一轮乡村旅游热,全年接待游客40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
新报记者杨靖
通讯员闫盛霆韩隆飚
新闻推荐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 对未执行环评项目依法查处
...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