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滨州街头的美景越来越多了

鲁北晚报 2010-01-08 20:27 大字

市政广场 记者 王磊 摄 剪纸广场 记者 丁飞 摄 改造后的蒲园一景 记者 丁飞 摄 五岳广场 记者 丁飞 摄 街头雕塑 记者 丁飞 摄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许可

滨州市民的眼里,随着一个个大的城建项目拔地而起,正在书写着滨州这座城市空前的繁荣景象。近年来,滨州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由此而来的道路建设、环境改善、绿化增多、大气净化等生活舒适指标也随之有了大的改观。

城市的变化正在每一个人身边实实在在地展现:风光旖旎的新立河、流光溢彩的城区道路,滨州市民对“繁华、舒适”两大功能有了切身体会。宽敞的道路上,华灯璀璨;临街居民楼上,点点“繁星”闪烁着五彩光芒;天蓝了,水清了,昔日污水河如今成了垂钓者的乐园;蜗居在城市角落里的市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城市街角处处可见漂亮的街心公园、绿地……在过去的2009年,每一位市民无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相信,在2010年,我们还将看到这座城市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

统筹兼顾

老水系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城市水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成立、实现与完善,加强对水系的保护,并充分发挥水系的自然美,成为生态滨州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是,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工业企业日益增加,大量工业、生活污水排放,使城区河道水质严重污染,再加上垃圾的随意堆放等原因,浑浊的污水在炎热的夏季里散发着刺鼻的腐臭味,对两岸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对这些城区水系的整治不仅关系到整个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关系到城市综合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滨州市先后投资8亿多元,按照“截污、清淤、护砌、绿化”的要求对流经老城区的秦台河、张肖堂干渠、新立河、滨南支沟等6条城区河道实施“整容术”,在清淤拓宽、河道衬砌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了搬迁,目前已有12家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对生活污水实施雨污分流后进入污水处理厂,河道两岸栽植花草林木,铺筑人行道,实现了河道变清、变通、变绿、变美的目标,治污、防洪和美化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舒适 建设“宜居”城市 

“宜居”,不仅是“住有所居”,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居者更舒适,而居住品质是衡量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

滨州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前的21平方公里增加到83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20万增加到60余万,在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城市品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并形成了“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

为了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立足滨州沼泽苇塘和盐碱洼地较多但蓄水能力不足、淡水缺乏的实际,充分发挥临河、地阔、空间大的优势,围绕取土成塘,扩挖成海,修整城河,筑土修路,积土为基思路,按照打造“秀水、绿脉、新城”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生态特色,滨州先后编制完成了“四环五海”、36桥、72湖的主体城市框架规划,配套编制了“六河道治理”、108个街头公园等工程规划,从而使整个城市发展蓝图更加富有创意、切合实际。

自实施以来,“四环五海”、城区河道、72湖中的大部与外环河相连,形成河、海、湖相互贯通的城区水系;36桥如珍珠般镶嵌在外环河上;108园点缀其中,水体面积、绿地面积分别达到规划面积的30%、40%,居民和游客可乘船看“五海”、览名桥、瞻湖水、游公园,形成了“以水为脉、水绿结合、人水和谐、城水共融”的城市发展目标。

结合滨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滨州古八景”实施了复原,对颐园、蒲园进一步做了仿古扩建改造,颐园具有“小故宫”的美誉,蒲园被赋予“苏州园林式公园”之称。

以人为本 城中村改造成效显著  

这两年按照“配套完善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工作思路,对新城区在前几年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实施画龙点睛、查漏补缺,新添了“春华秋实”、“红叶川”等一大批城市亮点,对行道树和绿地花草,本着缺一补一的原则进行了全面补植。与此同时,将老城改造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突出拆违增绿两大重点,对市城区城中村、老街道、老水系进行了三大改造。

滨州17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内有116个城中村,涉及7万人、占地7万亩。“拆了平房建楼房,腾出空地建市场,一家一户门头房,生活来源有保障”,短短几句话,反映出滨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并不是以牺牲群众利益来为城市增靓,而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仅2009年拆迁面积就达60万平方米,腾空土地2500余亩,存量土地的盘活,大大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推动了经济发展。通过旧村拆迁改造,拉动相关产业形成100多亿元的投资,增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可建设安置房35万平方米,开发房地产150万平方米。通过城中村改造,确保了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市政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用地,提高了绿化水平,为园林城市创建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优先 老街道改造增添新景观 

公共空间是市民亲近大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为此将扩展公共空间,增加城市“客厅”——广场,扩大城市“肺叶”——绿地。“拆违建绿、拆墙透绿、拆迁增绿、见缝插绿、垂直造绿……”各种手段有效增加绿量,提升了城市品位,全面优化了人居环境。

重阳广场、五四广场、三八广场、双拥广场、劳动广场……等城市广场,蒲园、颐园的翻新重建,以美丽大方的城市客厅迎接八方来客。

近两年来,共拆迁面积80万平方米,已建设街头绿地、游园广场58处,新增绿化面积60余万平方米,老城区绿化量、质同步提高,实现500米见绿、见园、见广场的目标,“广场化、园林化、舒适化”城市基本形成。

针对老城区绿量少、档次低、没有特色的问题,按照“规划与建绿同步进行,拆房与建绿同步实施”的要求和108园规划,实施“规划建绿、拆房还绿”工程。黄河八路改造使昔日的“臭水沟路”变成“绿化风景路”,渤海六路成为独具特色的小吃一条街。渤海五路由过去的205国道改造成为景观大道、商贸大道。

对拆迁后的街道建筑物,在确保安置用地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绿地率指标。对拆迁后腾空的土地,改“见缝插楼”为“见缝插绿”。绿化建设上,注重“水平高、底蕴厚、特色明”,使每片绿地、每个广场或有自己的绿化特点,或彰显人文历史文化,或突出一个主题,坚决杜绝“千绿一面”现象。各具特色的绿地、游园,使游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陶冶情操、增长见闻。

新闻推荐

路网四通八达 奠定发展基础

秦皇台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20国道(北外环路)、东外环路、东海一路、渤海二路、永莘路等交通主干道在辖区内经过,村村通柏油路。境内原有滨港铁路,再加上已开工建设的德大铁路,规划中的黄大铁...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