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二代”越来越成气候 “不歇脚”拼来好日子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前脚刚离开3人,又有4位结伴进门,外面还有7人在排队……2月11日上午,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尚秀造型”美发店内多是前来做头发的顾客。
店长兼理发师任秀红手拿工具,紧张忙碌。任秀红介绍,“尚秀造型”开业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初,店内主要从事简单的剪吹洗。随着顾客需要,她也将业务扩展到包括染发、造型、护理在内的十余项。
在耿店村,生意好的不仅仅是任秀红的理发店。
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告诉记者,现在耿店村里做皮肤护理的、做汽车保养的、开饭店的、办超市的,开一个火一个。“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快跟城里一样了。”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耿遵珠看来,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富裕了。以耿店村为例,全村200户村民种植了700多个大棚,户均3.5个棚。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不少农户收入更是突破20万元。二是农民有空闲了。过去,村里种菜拼的是纯体力。一个棚需要盖四五十个草苫子,一个草苫子就有上百斤。早晨,农民要把一个一个草苫子拉起来,到了晚上,又得一个一个放下去。单说这活,没把力气就干不了。现在有了自动卷帘机,三四千斤重的棉被,一个按钮搞定。再就是农民眼光远了,眼界开阔了。伴随蔬菜外销流通,使庄稼人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就有了更多致富的想法。
“我们‘棚二代’跟老一辈种地不一样了!”村民刘亚飞掰着指头告诉记者,现在大棚里通着轨道“小火车”,施肥有水肥一体化设备,保持温度湿度有自动换风机……一个人管五六个棚跟玩似的!
“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村里的大喇叭传来人们熟悉的歌声,耿遵珠说,那是村里舞蹈队在集合。
沿着穿村而过的柏油路边走边看,村子四周大棚林立。耿遵珠告诉记者,这两年耿店没有“歇脚、喘气、睡大觉”,而是富而思进、摽着膀子加油干:流转周边6个村1100亩土地,建起了“棚二代”创业园;引进“质量链”平台,每棵大棚蔬菜都能质量追溯;“棚二代”“耿店”品牌蔬菜更是打进北京、济南、上海等地大型超市。
耿遵珠接着说,村里的“棚二代”越来越成气候。“70后”任传华种了21个大棚,年收入超过100万元;“80后”大学生曹有忠带着媳妇回来创业,流转土地100多亩,成了“农场主”……陆续又有十几个年轻人回村种大棚,“棚二代”们还帮助区里2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起100多个大棚,吸引附近400多人来村打工就业。
“我们要继续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加油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耿遵珠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国网聊城市茌平区供电公司特巡保安全 确保春节所有台区“零停电”
□本报通讯员金鲁平王珍珍本报记者张思凯为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和优质服务能力,切实保证春节期间电网设...
茌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茌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