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动脑致富路子多 三楼村人:养鸭、卖粪、种蔬菜,做活鸭产业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通讯员刘明明

农村大众报 2019-12-26 14:05 大字

现在,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三楼村有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肉鸭养殖,另一个是大棚蔬菜种植。

三楼村的肉鸭养殖是从2007年起步的,从刚开始的几个养殖大棚,一万多只肉鸭,到二三十个大棚,近30万只肉鸭,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十年前的三楼村,肉鸭养殖产业的崛起迅速替代了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种植业,村里的大部分中青年人都转到养鸭行业。四五十岁的人搞肉鸭养殖,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多选择贩运鸭粪。

很长时间以来,鸭粪在三楼村不算好东西,很多养殖户甚至为此发愁。“鸭粪寒性,直接上麦子地里不行。”三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习强说,由于养殖户多,一到夏天,方圆几里地都能闻到鸭粪味,很影响环境。

然而,三楼村不喜欢的鸭粪,在莘县等蔬菜种植区很受待见。29岁的村民李兴隆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五六年前就开始往外贩运鸭粪,一年挣得也不少。“莘县那边需要鸭粪量还挺大,鸭粪发酵处理后种菜再好不过。”李兴隆说,去的趟数多了,一来二去和当地的蔬菜种植户竟成了朋友,“不聊不知道,原来他们种菜那么挣钱,一年十几万元!”

“年轻人懒点,不大愿意干脏活累活,啥挣钱他们干啥。”三楼村党支部委员李华博说,村里的年轻人觉得养鸭子又脏又累不愿干,就去贩运鸭粪,没想到看到种菜挣钱,他们又想着搞蔬菜大棚,“不过他们思想活,倒是能挣到钱”。

其实,想搞蔬菜大棚的不只是村里的年轻人,村党支部书记李习强也看好大棚蔬菜产业。“业屯的‘王老三’领着大伙种大棚菜发财了,菜都运到了北京。”李习强口里的“王老三”是冯官屯镇业屯村保华菌菜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王登华。2015年,在德州、北京等地搞蔬菜批发近30年的王登华回村种菜,短短几年时间,他带动周边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近千亩,合作社的蔬菜年产量可达800万斤。

给种菜户送鸭粪的李兴隆当然知道王登华挣钱,前年他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决定改行种菜。种大棚蔬菜可不是说种就能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没法建占地好几亩的蔬菜大棚来,再加上建蔬菜大棚动辄一二十万元的花销也不是小数目,不少村民为此犯了愁。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李习强先领着村“两委”班子逐家挨户做工作,土地成方连片流转置换的事办好了;紧接着,三楼村又找来茌平农商银行,搞了一次整村授信,发展大棚产业的钱也有了。

有钱、有地、有人,三楼村很快搭上了“王老三”蔬菜基地的致富快车,包括李兴隆在内的10名鸭粪清运户和3名返乡青年一起转型,建成了占地140亩的高标准蔬菜大棚基地,每个蔬菜大棚占地近6亩。“现在一年挣十多万元很轻松,比运鸭粪强多了。”李兴隆说,不少人看着都眼馋。

由于养鸭带来的环境压力变大以及养殖业更新换代的成本较高,三楼村部分村民也想转型大棚蔬菜种植。“今年又有10多户村民报名想跟着种菜。”李习强说,今年村里又做了土地集体流转工作,如今全村已有700多亩地完成流转,就等着上大棚。

“现在我们村的大棚里不仅有自动卷帘机、滴管系统等先进设备,还有摘菜的轨道车,种菜可省劲了。”李习强说,“如今,养鸭的村民越来越少,种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棚蔬菜产业逐渐取代肉鸭养殖的主导地位,成为三楼村新的支柱产业,村里为此还建了蔬菜包装车间。最近村里正在考察蔬菜新品类和新品种,得不断创新才能不落伍。”

新闻推荐

常看常新常海子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希伟通讯员刘加明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今年72岁的茌平区乐平铺镇常...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