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年收入仅3万元,治理4处坑塘却花了6万元 前徐村重金治坑算的是“生态账”

农村大众报 2019-12-18 14:04 大字

如今的前徐村坑塘边柳树环绕,还有长廊供人休憩。如今,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前徐村村民韩长忠每天都要围着门前的坑塘转两圈。这处坑塘里除了有韩长忠养的鱼,还有前徐村交给他的“生态任务”——管好坑塘免受污染。

近几年,前徐村治理4处坑塘花了村集体6万多块钱,这对一个700多人,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万元的小村来说可是大钱。“下大力气整治好的坑塘,可不能再变回以前的‘垃圾坑’。”前徐村党支部书记徐保利说,“以前这些坑塘的苇子比坑都高,里面扔的满是死猫烂狗和各种垃圾,谁从这儿走都得捏着鼻子。”

别人路过坑塘可以捏着鼻子走,可住在坑塘边上的韩长忠却不得不日夜忍受这份臭味。“冬天还好受点,到了春天、夏天,在家里简直坐不住。”韩长忠说,以前没垃圾箱,不丢坑里能丢哪里?因为阻止村民往坑塘丢垃圾这事,坑塘边上村民没少和别人吵架。在前徐村,稍大点的坑塘有4处,围绕倒垃圾而产生的矛盾时常上演。

总不能因为垃圾坑而“坑”了一村人,借助乡村环境整治,前徐村开始对坑塘下手。“2012年开始治坑塘,当时没想花大钱整治,拉了点土直接填上就完事了。”徐保利说,现在的村委大院就是在填平了的一处坑塘上建起来的。

用土填个坑花不了几个钱,然而,若是把坑塘都填上,村里的雨水可就没地方淌了。2012年填了一个坑塘之后的四年,前徐村对其他几处坑塘多是采取定时清垃圾的方式整治,可并没有治根。治根的方案倒是有,那就是彻底清垃圾、清淤,埋管道、通活水。

“连清淤加埋管道,算下来治一个坑得花2万多块钱,再搞点绿化就更多了,弄好了租给别人养鱼一年才二三百块钱租金,村里得100年才能收回成本。”前徐村会计韩庆平说,如果要算经济账,这个方案很不合算。51岁的徐保利是村里的老支书,他知道到了该“还账”的时候。“不能只算一本账,生态账和健康账才是一本大账。”2017年初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徐保利再次提出重金根治坑塘的建议,这次终于通过了。

为了改善坑塘水质,前徐村陆续在几处坑塘清淤扩容,并在附近埋下了数百米的大管道。“管道直径30公分,进水口连着附近地势较高的一条小河,出水口直通西边的徒骇河。”徐保利说,剩余3处坑塘整治后低价包给了附近住户,“怎么利用、挣多少钱村里不管,只要求他们保护和管好坑塘,一旦有污染和垃圾,下次就换人包。”

韩长忠第一时间承包了家门口的坑塘,放养了些草鱼和鲤鱼苗。承包这处不到3亩地的坑塘,韩长忠挣不了多少钱,更多是为了管好这塘水。如今,垂柳围塘,长廊环绕,吵架的人没了,来坑塘边笑谈家事的街坊邻居多了。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刘明明

新闻推荐

高新区:为乡村教育“强筋壮骨”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培源)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先行。近年来,高新区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重...

茌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茌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