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春风』满目新 —

聊城日报 2019-05-06 09:26 大字

高新区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向上力量

□本报记者曹天伟王培源本报通讯员楚诗韬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漫步高新区,乡间田野、村庄院落,处处升腾着蓬勃向上的力量。高新区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化成为凝聚民心、培育新人、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活力。

吹拉弹唱,村村办春晚

二胡演奏、儿童舞蹈、戏曲演唱、魔术表演……春节前,高新区村晚在许营镇三亢村、韩集乡陶海子村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高新区“村晚”拉开序幕。随后,各村春晚轮番亮相。

没有明星大腕,只有熟悉面孔;没有专业功底,却有欢声笑语。在三亢村表演现场,村民翻出陈旧的舞狮服,表演起《双狮护仔》,只见雌雄双狮腾闪移挪、威风凛凛,逗得围观村民大笑不止。村民亢家笑向记者介绍:“我们村里的舞狮、舞虎在其他地方可不多见!”

从“看春晚”到“办春晚”,一字之差,折射出高新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过去每当农历春节前后,由于农村文化活动较少,村民茶余饭后多是呆在家里看电视。针对这一情况,高新区启动了村村办春晚活动。全区120多个村庄参与,每天4个村接力演出,人人上台展才艺。在一场场自己动手制作的“文化大餐”中,村民的自豪感、幸福感不断升腾。

63岁的马庙村村民任保友是三亢村的环卫工人,听说自己村里办起了春晚,任保友工作一结束,就直奔春晚现场。“村里有了自己的春晚,大家在一起欢乐多了、忧愁少了,越活越年轻了。”任保友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一年一度的“村晚”,村民日常的“文化大餐”同样丰盛。去年7月12日,晚上8点多,韩集乡陶海子村的文化大院里,伴着欢快跳跃的鼓点,村民们挥舞着手中的蒲扇,跳动着轻盈的舞步,个个儿精神饱满。“今天我带来的节目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村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陶海子村村民陶玉贵说。

高新区采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模式,积极搭建“农歌会”“消夏演出”“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平台,邀请广大群众登上舞台,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把过去的政府“配菜”变为了百姓“点单”。

民俗风情,带火乡村游

充满民俗气息的文化墙,民俗主题院前古香古色的旗幌,荷塘内古朴雅致的木质栈道……漫步韩集乡后姜村,给人有一种置身画中的感觉。“由于村子格局基础较好,2016年9月,后姜被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原来‘灰头土面’的后姜,如今已变成特色民俗文化村。”记者从韩集乡后姜村村委会主任姜怀朋口中得知,“梦幻后姜”——江北民宿第一村已经成为后姜村的响亮招牌。去年8月,“体验古礼,启蒙开智”——梦幻后姜大型开学启蒙礼在这里举行。30多个孩童穿汉服、正衣冠,参拜孔子像,吟诵《论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民俗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但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重焕光彩?高新区立足本地文化特色,聘请高水平设计团队对民俗文化村落进行策划包装,用特色民俗文化装点现代生活,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使沉睡的民俗文化愈发鲜活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

离后姜村不远的许营镇曹庄村,正在向着打造“江北游学第一村”的目标努力。“村里除了有一条宽阔、整洁的硬化主路,另有六条胡同与主路垂直,每条胡同都是一个文化展览长廊。”曹庄村第一书记申长森告诉记者,该村还设计、包装村内闲置院落,根据院落特征设计不同主题,打造了主题院落场馆,吸引合作商家入驻。目前,黑陶制作工坊已经入驻,木版年画、木版雕刻等更多主题院落也在规划中。

文化传承,人是决定因素。韩集乡尹庄村74岁的叶泗常老人,被称为“鲁西民俗的见证人”,他从16岁就开始演唱木板大鼓,板腔分明、韵味悠扬的叶氏木板深受群众欢迎,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去年,高新区红色挎包宣传队吸收叶泗常老人入队。一年多来,在宣传队组织下,老人奔赴高新区的社区乡村、企业厂房,把木板大鼓融入宣传宣讲中,不仅传递了党的“好声音”,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榜样引领,竖立“风向标”

“我从小就喜欢看雷锋的故事,觉得每个人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一名党员,我更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去年9月26日举行的全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获评见义勇为模范的许营镇侯营村村民石再军这样说。(下转A8版)

新闻推荐

茌平县人民医院 脊柱专家到院义诊

本报讯4月20日上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马学晓教授发起,茌平县人民医院参与承办的“大爱无疆——山东省医师协...

茌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茌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