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耄耋老人画出多彩生活

聊城日报 2017-06-03 08:1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 颖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在茌平县杜郎口镇张海子村,有位92岁高龄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虽有些驼背,但走起路来却依旧步履稳健,每天除了锻炼、接待络绎不断的来访者,老人最大的乐趣就是伏案绘画,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庄中堂画”传承人张宗源。

张宗源画《三顾茅庐》

张宗源92岁时在家中作画□资料图

张海子村位于茌平县城东南方向20余里处,和东阿县接壤,虽然地处偏僻,却和相邻的崔楼、董庄等村庄一起,被世人称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清末时茌平曾有‘崔字(崔班的字)杨虎(杨蘋的虎)董人物(董立元的人物画)’一说,仅张海子周边村就占了两人。”多年致力于当地文史研究的刘本科告诉记者,这里曾出过一举人二进士,而董庄更是远近闻名的“中堂画之乡”。如今,张海子村的张宗源老人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庄中堂画”传承人,已成为这一带最有成就和名声的佼佼者。

说起张宗源的与画结缘,要追溯到他年轻时候。早在1943年,18岁的张宗源娶董庄董学敏的女儿为妻,而董学敏的先伯祖就是时称“董人物”的董立元。

“相传董庄人从明隆化年间始祖董月起就开始丹青传家,特别是到了第八世董立元手上,更是将‘董庄中堂画\’推向了极致。”刘本科告诉记者,而董立元之后,董庄人世代传承绘画技艺,曾几度形成“户户点染,人人丹青”的壮观景象。董庄人的绘画特点除擅长花鸟虫鱼外,主要的就是人物绘像,其人物多为从神话传说中选取八仙或淑女等人物加工创作,所画人物无不形神兼备。

正是这门婚事,开启了张宗源的绘画之路。他先是跟随岳父练习绘画基本功,后开始仿摹前辈画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张宗源一开始也是走了不少弯路。由于初期他的勾勒过分细致,上色却又浓淡不均,导致习作匠气十足,缺少自然美。直到有一天,张宗源领悟到如果仅是循规蹈矩墨守原创,永远突破不了自己,只有在熟能生巧运彩自如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才是唯一出路。从此张宗源的绘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所作中堂画,结合上世纪中叶人们喜好艳丽色彩的心理,在色彩运用上夸张而浓艳,同时吸收传统绘画技巧,作品大多古色古香,从而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欢迎,从而打开了绘画市场,其画作在建国前后畅销省内外。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谋生渠道的拓宽,董庄绘画曾一度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基础,张宗源也无奈收起了心爱的画笔,先是在村里担任赤脚医生,后又担任村文书多年。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绘画艺术特别是民间中堂画的需求与日俱增。一直怀揣绘画梦的张宗源终于盼来了日思夜想的“东风”,他很快重拾画笔,开启了人生中第二个艺术春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笔耕不辍。

由于董庄中堂画的特点就是写谱和仿影,但由于族人珍藏的先辈画作少之又少,加上老一辈绘画艺人相继去世,张宗源只好一边想方设法寻觅先辈画作,一边凭记忆重新绘制,至今还能画出70余种先辈曾绘制过的绘画题材式样。当然,对于先辈画作,张宗源并非完全照本宣科,而是更加注重创新,特别是在颜色和布局处理上,往往根据社会需求而采用不同的绘画技巧,这为“董庄中堂画”成功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精细,二是配色匀称,三是手当家。”总结多年的绘画经验,已经迈入耄耋之年的张宗源如是说。

新闻推荐

经典朗读

5月13日早晨,茌平县人民广场,300多人正在进行经典诵读。为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经典,建设书香茌平,自去年6月份以来,茌平县组织志愿者定期开展“书香茌平·全民阅读”经典诵读公益活动。...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