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茌平两万亩小麦告别“化肥依赖”

聊城日报 2017-05-22 09:49 大字
本报讯 5月17日,小满将至,驱车进入茌平县杜郎口镇嘉颖农场,850亩麦田苗肥穗满。“眼下正是小麦孕穗期,为啥不见撒肥人?”记者心里不由犯起了嘀咕。“今年不撒肥,是因为采用了‘种肥同播\’,播种时一次性施足底肥。”嘉颖农场负责人陈希军告诉记者,以前小麦要施3次肥,底肥、返青肥、孕穗肥一次不能少,这时节麦田里早就满满都是撒肥人了。

陈希军自2010年开始流转土地种粮,7年间由100亩逐步发展至850亩。按惯例每亩小麦化肥量在180斤左右,再加上叶面肥等至少得200多斤。多年来靠化肥提高产量已成惯例,小麦种植逐渐患上了“化肥依赖症”。

省工省肥咋实现?就在陈希军发愁之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落地茌平。陈希军是种粮大户,他的850亩麦田全部“入围”。去年初,该县以每亩60元的价格向乐平镇德丰源农机合作社购买服务,借助“德丰源”的固定道式震动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在实现深松、撒肥、旋耕、镇压、播种等作业环节“五合一”的同时,实施分层施肥,70%的肥料经旋耕均匀分布于15公分左右的浅层,剩下的30%深施到25公分左右。

陈希军介绍,“种肥同播”施用的是小麦缓控释肥,能根据气温、水分调节氮肥的释放,播种时施足,返青肥、孕穗肥则免掉了,不仅一亩地节省100斤化肥,而且肥效可提高30%左右。

为放大这一技术优势,茌平县还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指导小组,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全县14个乡镇全部建起30亩的“种肥同播”技术样板田,在杜郎口镇的嘉颖农场、八仙农业合作社和信发街道分别建起850亩、587亩、560亩的“大方”,同时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机,举办培训班培训机播手,确保新技术、新机具熟练应用。

茌平县农业局局长张立冉告诉记者,“种肥同播”技术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和肥效利用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环境污染,减少了生产成本,平均每亩可节约种植成本100元左右,并增加价值300元左右的粮食产量。

目前,该县“种肥同播”技术已落实6万亩玉米订单、2万亩小麦订单,至少可节约3500吨化肥,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记者 张 颖通讯员 郑兆雷

新闻推荐

韩集乡 “打非治违”见成效

本报讯自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高新区韩集乡安监办及时成立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领导小组,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共同参与打非治违工作,实行管区包村、科级干部包户模式,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

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