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博平:千年古镇的“美丽蝶变”

大众日报 2016-02-19 12:46 大字

△金柱和佑颐养中心△美特好生态农业园□杨秀萍王兆锋李刚谢会

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2015年圆满收官,茌平县博平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全镇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8600万元,财政收入增幅达18.6%,居全县第一。

这一年,平台战略,优势集聚,博平镇似一只翱翔的鲲鹏,直指云天,唱响了一曲千年古镇的蝶变奋进之歌。“在谈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这一年,26个“高大外强”项目的落地,其中包含三个省级重点项目,给博平这座千年古镇的“美丽蝶变”增强动力。

悠悠古邑焕新颜

经过长途跋涉,刘佳终于回到了家。躺在自己的床上,她往朋友圈发了一张家门口小巷的照片,写道:“我爱你,穿越大半个江北终于回到你的怀抱。”

刘佳在甘肃上大学,已经大四了。她花了一天多的时间从甘肃回到老家——茌平县博平镇。这是最后一个寒假,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乡愁滋味。

博平,一个千年古镇。沿着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羊肠小道,和刘佳一起穿行在古院落之中,犹如走进历史的深处。

千年古镇博平,至圣先师孔子曾临河兴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诗仙李白曾沉吟诗篇:“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晋文公重耳曾筑“望晋台”西望故国,草木感其志,月移影不移。

博平历史悠久,春秋设博陵邑,西汉置博平县。交通便捷,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境内交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全镇75个行政村,111个自然村,88平方公里,5.6万人,是茌平县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级重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示范镇、省第一批宜居小镇,辖区内四照楼景区荣获国家级3A级景区。

“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博平小城的生命力。对老城实施保护性开发,不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在我们手中丢失,使人们来到博平有逛头、有看头、有讲头、有听头、有玩头、有想头。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将在建设好新城的同时,重点保护改造好老城,致力于文化城镇建设,为子孙后代多留遗产、不留遗憾。”博平镇党委书记陈峰说。

对此,博平镇大力实施小城镇提升工程,围绕千年古镇的文化历史,坚持“规划建镇、产业强镇、旅游兴镇、文化立镇”发展战略,不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挖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城镇魅力指数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博平镇还围绕《博平镇总体规划2013—2030》要求,高标准编制了《博平镇滨河新城建设详细规划》、《博平镇老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发展规划,牢牢坚持合理布局、规划先行的理念。2015年,《博平镇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总规、控规、详规均彰显博平特色,为实现“扩大城区,做强产业,保护历史文化、凸显区位优势,将博平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仰望苍穹,蓝天白云鸟翩跹;俯视河湖,水波潋滟鱼欢跃;眺望远山,苍松翠柏峰峦秀;近观街巷,干净整洁美如画……时下,漫步博平城乡,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镇的美丽动人。

产业引领下的强镇之路

作为千年古镇、老博平县驻地,博平镇有着基础设施和区位上的优势,培植发展起了汽车配件加工、玻璃加工等主导产业,但产业存在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成为百镇建设示范镇后,博平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了“扩大城区,做强产业,弘扬历史文化,凸显区位优势,将博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显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城镇”的思路,以城镇化推动全镇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其中,做强产业是重中之重。

“作为发展洼地的博平,没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必须做大做强产业,以产业化为支撑带动城镇化。”陈峰说,博平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扩大总量与调优结构两措并举,一产抓调整,二产抓升级,三产抓膨胀,着力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博平镇坚持全民抓招商,重点抓项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按照“在谈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的总要求,进一步优化环境、解难题、促进度,让一批投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率高的“三高”项目在博平落地开花。

其中,作为茌平县第一个省重点项目的舜海物流公司,投资额达到25亿元,年储存煤100万吨。除煤炭配送外,还经营重型运输汽车的销售、维修、加油、加气等。现有40余户物流企业入园经营,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62.6亿元,年利润总额72.5亿元。

与此同时,博平镇还充分利用生态、宜居的优越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养老基地、市医院分院,全力打造鲁西医养结合典范,不断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将服务产业打造成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产业。当前,该镇引进山东金柱集团与上海和佑集团,联合建设了金柱和佑颐养中心。该中心作为鲁西最大的休闲、养老基地,规划总建筑面积53.3万平方米,其中A区2070个床位的1号养老楼已经建成营业,2号养老楼、颐养中心内的老年医院将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养老床位达到3680张,整个金柱和佑颐养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就业6000余人。

农业方面,博平镇积极鼓励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坚持以“加快产业调整、规划合作社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建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特色种养基地。截至目前,全镇土地流转4400余亩,形成大桑獭兔、丰桂园、金柱园林等特色大型农业基地17处,建设蔬菜大棚、拱棚3000多个,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其中,山东美好生态园规划占地1万亩,建设鲁西最大农业观光园区,成为该镇第三个省重点项目。与此同时,该镇还完成博临路、博梁路、聊高路两侧3800亩的绿色长廊建设,千亩博陵大枣观光园规模进一步扩大。圣康食品、农庄炒货、福润得食品、绿香源食品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向工业化、品牌化发展,传统农业正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全面发力。

伴随着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高,下一步,博平镇还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进一步开发农耕文化、家庭农场、农家乐、民风民俗等,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全镇产业发展的又一主打产业。

新型城镇化做好“人”文章

位于博平镇的茌平二中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水平赞不绝口。“别看学校是在乡镇,但上名牌大学还真不含糊,年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博平镇驻地居民李立强说,“博平原来就是县城,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茌平二中等都在这里,最近还建了古楼新村、兴博园、毓秀苑等居住小区,还有休闲广场,每到晚上说书的、唱戏的、跳舞的都有,感觉跟城里没大区别。”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必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的属地化和均等化,让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在欠发达乡镇建设小城镇,更要做到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同步,两者不可偏废。”陈峰告诉笔者,博平提出“建设生态、宜居、幸福新博平”目标的立意正在于此。

这在《博平镇城镇总体规划2012-2030》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规划合理划分了滨河新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区、居住区、文教区、行政办公区等,统筹规划了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详细规划了滨河公园、南莲池公园、博陵大枣观光园。

滨河新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区。陈峰告诉笔者,滨河新城以徒骇河为主轴线和主景观带,向两岸各拓展600米,是一座“一脉、两岸、三片区”的生态疗养新城区。目前,规划已完成,徒骇河公园和新城一期工程正在实施,建成后可容纳3万人。新城区新城楼房开发将实现税收10亿多元。更为重要的是,滨河公园4A级景区建成后,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深挖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文化旅游线的延伸。

老城区内,统一绿化、供水、排水工程、辅道铺设等也正在进行,居民健身广场、超市等一应俱全;古楼新村、兴博园、毓秀苑等6个居民小区亮丽温馨。

不仅是建房,博平镇还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确保基础先行。在陈峰看来,基础设施犹如一座城市的“经脉”,“经脉”通畅才能通达四方,让城市保持“健康”。博平镇在完善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第一批宜居城镇等带动效应,加快完善城镇基础建设。

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功能为抓手,博平镇还新建自来水供水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年供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公司;改造提升了博陵大街、回辕大街、宽河路等城区街道;拓宽改造了国道309线、博梁路、博临路等主干道;统一硬化副道32千米、铺设花砖9.6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60万株,新安路灯320盏;茌平县第二高中、第二人民医院坐落该镇城区,省规范化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建成使用。

“为广大群众扎扎实实办实事关系到民生幸福,关系到民心所向,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作秀,我们要带着真感情,带着责任感,帮助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谈及城镇化发展的初衷,陈峰说。如今,在博平,整齐划一的楼房、平坦整洁的道路,以及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广场上,一个个美丽的场景,无不诉说着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新变化。

新闻推荐

载歌载舞闹元宵

□冯长禄杨秀萍报道元宵节到来之际,茌平县博平镇民间文艺队走上街头,载歌载舞闹元宵。全镇26支农民舞蹈队敲锣打鼓走街串村,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歌颂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广大...

茌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茌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